而《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采访相关专家时了解到,创新体系建设亟待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弱化;创新团队培养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专家呼吁,应优化资源,整合调动产学研社会资源,构建我国新型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创新薄弱导致外企纷至
创建于1959年的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近年来立足设施农业工程和农机具研发与产业化,其推出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等产品已在京郊等许多地方得到应用。
谈及农业装备制造,该所党委书记蔡福栋曾向记者表示,目前研究所在北京市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了多项技术研发,但主要立足于技术集成方面。
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农机企业的普遍现象。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机装备研发仍存在共性基础和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2011年底,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等人编制并出版了《我国涉农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85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00多家。2010年我国农业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已达283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2768亿元,
但近年来,国外知名农业机械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国内知名品牌市场地位岌岌可危。2010年6月,《中国科学报》记者曾在东北某粮食生产基地采访,当地的大型农机装备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的这些大型农机装备,对于规模化农业生产很有优势,而国内农机具在智能控制、使用寿命等方面明显不能满足规模农业需求。
贾敬敦等人在报告中也指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农业装备产品品种近7000多种,不仅覆盖面广,而且质量精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如今,国内农机市场近10%的高端和大型复杂农机完全依赖进口,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等大型高端装备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