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机具供需平衡。各小麦主产区共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三夏”抢收抢种作业,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50万台,比去年增加3万台,参加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达32万台,增加2万台。麦收机具充足且配置合理,未发生区域性拦机抢机现象,跨区机收市场秩序为近年来最好的一年。机手收益与常年基本持平,各地机收作业价格总体稳定在40~60元/亩之间,平均单机纯收入(不计折旧)约2万元,全国小麦机收作业纯收入近100亿元。
二是柴油供应平稳。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针对“三夏”生产特点,加大油品资源配置和调运,对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行“优先、优惠”供应措施。麦收期间,尽管柴油价格的攀升(价格稳定在7.3元/升左右,较去年每升约上涨了1元)使机手的作业成本有所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但各小麦主产区柴油储备充足,有效避免了往年出现的“油荒”现象,保障了“三夏”农机用油。
三是麦收进度平顺。受年初旱情影响,今年旱田小麦普遍提前成熟,与水浇地小麦成熟时差拉大,各小麦主产区由南向北梯次成熟特征明显,加之天气持续晴好,有利于跨区机收作业有序推进。6月3~12日,全国小麦日机收连续10天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13~16日连续4天达1500万亩以上。“三夏”期间,全国麦收进度整体呈平稳顺利、梯次推进的局面。
四是作业水平提高。今年全国小麦机收水平已达87.8%,比去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五大主产省小麦机收水平均超过96%,分别比上年提升0.5~1个百分点。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行“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贴茬播种”的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小麦随收、玉米随播,全国夏玉米机播水平达77%,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五是作业质量提高。各地加强机手培训和作业质量监督,麦收机具质量状态逐步提升,机收小麦的清洁度、损失率较往年有所改善。机收可较人工收获减少遗撒损失5%左右,按小麦平均亩产650斤计算,今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可减少损失95亿斤左右。各地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多数收割机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使小麦割茬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减少了田间焚烧秸秆现象,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是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今年盲目外出的“散机”逐步减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农机跨区机收服务成为主流。全国共组建1.16万多个跨区机收服务队,设立了3200多个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做到“麦熟有机收,机到有活干”,总体上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河南省农机合作社完成机收6560万亩,占全省麦收面积的80%以上。山东省3450个农机合作社签订了5000多份作业合同,完成省内小麦机收近2000万亩,占全省1/3。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今年“三夏”期间,有关部门及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引导与服务工作,强化作业期间的组织调度,积极为“三夏”保驾护航。如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连续第六年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全国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跨区机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三夏”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满足了机手需求。据统计,截至6月24日12时,“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已累计发送免费服务短信2079万条次,接收用户来电信息73241条次,11万跨区作业机手从中直接受益,为今年“三夏”大捷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还派出大量的维修服务人员,在加强零配件供应和售后维修服务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为机手排除故障、提供优质服务。
总体来看,今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机收作业水平和质量双提高,确保了冬小麦颗粒归仓,争抢了农时,为秋粮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跨区作业已进入到全面推进发展的新阶段,其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跨区作业的规模和半径趋向合理;二是跨区作业的服务领域拓展;三是跨区作业机具迎来更新换代热潮;四是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五是跨区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