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调研发现,上海的模具生产能力仅为实际需求的1/3,为了填补这个缺口,模具进口达2亿美元以上,并将大量的业务转移到浙江、广东等地。面对模具生产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强强联合的步子在加快。同时,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灵活的政策和富有活力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批宁海、黄岩、广东等地的模具企业向上海转移。
随着模具行业发展,竞争也在加剧,集中体现在人才和技术上。人才方面,上海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除了六、七十年代积累下来的一批中坚技术力量外,十几所大专院校,各种模具培训点培养了大批模具技术人才。即将成立的上海市模具培训中心,注重技术和实践相结合,培训设施和质量步上了新台阶,预计2011年可培养约5000名模具技术人才。
尽管目前模具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企业已经自觉地采用先进的制造手段来发展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如:CAD/CAM/CAE技术基本普及;高速铣削,电火花成型,复合加工和超精加工得到推广应用;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和高压注射成型工艺进一步发展。此外,模具材料和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得到重视;标准化程度将提高,快速原型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推动模具产品质量的改进。一些新兴的模具技术也在上海崭露头角,如可直接将液体金属注塑成形的喷射金属铸造技术,发展前景广阔的镁合金压铸技术。
针对上海模具行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不断改变观念,和国际接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要相互协作,搞卫星经营模式;或以合作联合体形式增强竞争力。对于三资企业,要加强中、外方的协调,加强优势互补。而国有企业,要继续转制,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从体系上彻底和市场经济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