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看好国内配套市场
去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已全面超越韩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船配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我国三大主流船型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仅在50%左右。与此相比,日本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8%,韩国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也在90%~93%。
船配产品的低国产化率促使国外船配企业纷纷看好“遍地黄金”的中国船舶配套市场。去年8 月,韩国船舶配套企业首次访华,一举获得2800 万~3300 万美元的订单。初尝甜头的韩国船配业推销活动日益频繁。目前已有40 多家企业先后到我国开拓市场。不仅如此,不少靠着我国市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泥沼的韩国船配企业已经计划来华投资设厂。韩国船配设备对华出口的增加让我国造船企业在订购船配设备时获得了更多“货比三家”的选择空间,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筋骨尚不强壮的中国船配业来说,无疑会形成更大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而且,从长远看,这种交易是提前透支市场资源的行为,对我国船舶工业整体而言应该是“失大于得”。
船配业要与造船业均衡发展
与国外企业悠久的生产历史、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近乎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相比,国内大多数船配企业仍处于“单兵作战”的局面,从资金筹措、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完成。面对韩国等船配企业的猛烈攻势,我国船配企业既不具备一较高下的实力,又缺乏主动抗争和积极备战的行动。
随着我国造船业及配套业的发展壮大,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均对我国采取了技术封锁。近年来,为争夺中国庞大的船用设备市场,外方实施的主要策略是在华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设立营销服务机构,推销其船用产品,从而一步一步蚕食和挤压我国船舶配套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一些船企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使用国产产品固然能够降低成本,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未知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将更大,其各项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但是,如果不给我国船配企业发展的空间,船配产品将难以迈开国产化的步伐,我国造船业难以完全摆脱对国外船配产品的依赖。
因此,对于我国造船企业来说,如果不与国内船配企业“抱团”发展,而将“肥水”外流,那么其未来也将岌岌可危,国外船配企业一旦挤垮了中国本土配套企业,毫无疑问会拉高设备价格,届时,缺乏本国船配力量支撑的中国船企恐怕将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