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全国有14家主流汽车制造厂商扩产投产计划总量超过650万辆。同时,国字号车企为了提升自身实力不被兼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类似的规模扩张还在继续着。
对此,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饶达亦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大,进一步扩大内需存在制约,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突出等,都将对2011年的中国车市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汽车产业将在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
新增产能市场在哪里?
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多位分析人士对于汽车市场表示担忧,但各大厂商的“十二五”规划都具有雄心勃勃的特质:上汽为600万辆,长安汽车500万辆,一汽500万辆,东风汽车500万辆,广汽300万辆,北汽400万辆。这样,排名前6位的汽车企业2015年规划的产销目标高达2800万辆,已大大超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先预测的2500万辆的总产能。
与多年来的房地产市场类似,中国汽车市场也开始陷入纠结。如何释放新增中的巨大产能,成为整个产业迫在眉睫的难题。
中国市场潜力之大,也许能化解人们的担忧。北京等地推出治堵措施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国家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没有变,维持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GDP增速、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等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升温。
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长雅各比近日透露,吉利控股的沃尔沃汽车公司管理层正考虑将在中国组装的沃尔沃汽车出口到美国。上海通用国际业务部主管Timothy Lee表示:“中国市场的汽车产能问题将是我们密切关注的焦点,一旦出现产能过剩,肯定会有个别企业违反竞争原则,大幅降价,这将会引发巨大的问题。”
全球汽车业都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中国能指望全球市场吗?答案显然不容乐观。自去年北京治堵措施出台后,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股价全线暴跌:宝马的股票下跌6.2%,大众下跌5.6%,保时捷下跌4.9%。甚至法国标致,也受到了牵连,股价下跌2.1%。宝马之所以成为最大受害者,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市场获利最大。宝马当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3.6%,净利润增加了6倍。
“都知道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如何分到蛋糕真的很不容易。”萨博的一位经销商意味深长地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内一些银行评级已将对汽车企业、汽车经销商的贷款列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