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小型农机的地位问题,在业内一直就有争论。虽算不上大分歧,但始终没有结论。笔者观点,直到2010年7月5日,国发(2010)22号文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才算为此争论画上了个句号。
《意见》提出:“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优先发展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据了解,《意见》中的这两条,是在各部门层层讨论中最终确定下来的。这足以说明,对于小型农机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管理部门和业内的基本共识。
“农机工业慎言淘汰落后。”笔者也曾是发表过类似观点。这并不是说农机工业天生就与“落后”打交道,而是由农机工业本身特点决定的。不同于其它机械制造业的是,农机工业至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消费对象是农民,购买力有限;二是农作物的多样性以及自然的生长过程,决定了农业机械品种繁多,难以全都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农机工业在“落后”与“先进”之间,往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不可逾越。在没有走完这条路之前,不是农机企业制造不出“先进”,而是农机市场本身就很难接受所谓的“先进”。
原因很简单。目前,我国农机市场的消费主体还不能细分,农民的消费能力还没有多大差别。产品在“落后”与“先进”的交替,除了制造水平需要提高以外,关键还要对市场消费主体的长期培育,尤其是农机产品。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形多样性、山区丘陵占比重很大的国家,小型农机的市场空间是无限的。例如,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面向南方山区的两行、三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历史上看,小型农机也占有一席之地。60~70年代,大型国营农场是农机企业的主要用户,不管是引进还是自主研发,农机产品都是偏大型化的;80年代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一家一户的农民成为农机产品的消费主体,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在这一时期诞生,我们熟悉的新疆-2、小四轮、三轮车都是那个时代的杰作。这个过程持续了30年。
然而,发展小型农机比大型农机甚至更困难。小型农机绝对不是大型机械的“缩小版”。当然,小型农机更不是低端、落后的代名词,技术先进、低碳环保、安全方便代表了小型农机的发展方向。因为市场容量小,通用性差,品种又多,甚至有的产品连标准都没有,更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因此,投入很大、企业不愿意进入、现有企业规模都偏小,是这个行业的普遍问题。长期在这个领域里探索的企业也很少受到关注。
产业集群也许是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可选的一条道路。2009年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随着“中国植保与清洗机械之都”、“中国喷雾器之乡”、“中国旋耕机之都”、“中国碾米机械之乡”的培育和发展强大,集中了一批小型农机制造企业,代表了农机工业的未来。
作为我国农机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农业机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如此,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还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