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铁预测与相应政策的历史缺欠
以前,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需求基本是以传统用钢领域为主进行预测的,对市场经济下新出现的多元化产业和产业集群很少涉及,预测的结果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差巨大。如在“十五”规划中,对2005年粗钢需求预测为1.4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3.53亿吨,规划比实际差2.13亿吨。由于规划预测过低,在制定钢铁产业政策或投资政策时,基本是以控制钢铁“过快”增长为主,不论建设新厂或老厂改造,一律实行由国家掌控的核准制,严格控制钢铁增长。但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出现了钢铁行业核准制之外的巨大市场空间。
从企业层面看,只要有市场、有需求,就千方百计绕开国家核准制的约束,自行发展,也有少数企业不按环保法、土地法规定程序违法建设。这些“违规产能”,长期处于行业管理之外,既受不到约束也得不到支持,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2.产业政策的新变化
要特别关注国务院授权工信部制定并于今年6月21日公布的《钢铁工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解读》文件。这一政策出台,标志着国家对钢铁工业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与以往相比,《规范条件》体现了国家从市场经济观念出发全面管理行业的新起点;体现了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达到规范条件就允许存在,这是建立公平竞争体系的新突破;体现了国家维护公众利益、规范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规范条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公平、公正、务实的六项条件:一是产品质量,二是环境保护,三是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工艺与装备,五是生产规模,六是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在六项条件中,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产品质量:《规范条件》把产品质量摆在首要位置,还将继续出台具体法规,禁止或限制低档钢材进入市场,体现了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职责,也是抑制产能膨胀、淘汰落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企业来讲,产品质量是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现代钢铁企业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控制能力,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环保和节能:这是国际、国内维护公众利益的大趋势,是钢铁企业第二条生命线。《规范条件》提出的标准是判定钢铁企业先进与落后的公平、公正、务实标准,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有些企业因为是所谓“黑户口”,在融资、贷款上受到制约,在建设中采取了先建主体工艺,后建节能环保设施,致使环保、能源指标达不到要求。这类企业应在《规范条件》指导下,集中力量抓紧建设节能环保设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标准。
装备和规模:根据钢铁生产特点和实践经验,只要按《规范条件》达到了质量、环保、能耗标准,装备和规模自然达到要求。那些没有改造余地的小高炉、小转炉,很难达到《规范条件》,必然被淘汰。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水平
我国钢材质量偏低或不稳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去年,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质量测评结果,用户满意度为76.3分(满分为100分),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据机械零部件行业检测,用国产钢材制造的轴承比用进口钢材制造的同牌号轴承寿命相差3倍。我国齿轮钢中含氧量大于20ppm的低档齿轮钢没有市场销路;含氧量15ppm~20ppm的中档齿轮用钢,生产过剩,竞争激烈;含氧量15ppm以下、寿命长、噪音低的高档齿轮用钢,绝大部分靠进口。全国进口高档齿轮用钢每年耗用约50亿美元,相当于齿轮行业销售收入的1/3。比如风力发电用轴承、齿轮,是在荒漠地区80米高空使用,维护成本很高,要求20年不维修,因国产钢材质量不稳定,用户不敢采用,主要靠进口。国产轿车使用的高强钢比例仅占21%,比国际平均水平(40%~50%)低一半,比欧洲先进水平(47%~80%)更低,多消耗钢材10%以上,导致车体重、油耗高。铁路桥梁向大跨度、轻结构、耐腐蚀、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低合金桥梁板如16Mnq、15MnVq等,已不适应现代桥梁建设,需要提高强度、增强可焊性和耐候性。
螺纹钢筋是我国消费量最大、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品种,年产量1.2亿吨,其中2/3以上是早已被淘汰的低档(HR335)钢筋。这种钢筋质量低,抗震性能差,地震中我们的房屋往往是粉碎性倒塌,死亡率很高,这与建筑规范允许使用低档钢筋直接有关。建筑钢材关系广大人民生命安全,钢材使用标准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必须由政府负责制定用钢法规,禁止低档钢筋进入建筑领域。钢铁企业的责任是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既有高强度、高韧性,又要少用贵重合金(钒铁、铌铁)的产品,以降低成本。
从今年上半年进口钢材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钢材质量的新要求:第一组数据,上半年进口钢材844万吨,其中进口最多的是板材713万吨,占84.5%,恰是我们产能过剩最多的品种,说明我们在产量过剩的同时是质量不足。第二组数据,进口钢材每吨平均价格为1181美元,比出口钢材(均价792美元)高出388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吨,说明我们的质量和附加值差别巨大。第三组数据,从不同国家进口的价格和进口量来看,德国和日本价格最高,分别是2488美元/吨、1084美元/吨,而且进口数量增加最多,德国增长24.5%,日本增长60.0%。相反,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的钢材价格最低,仅500多美元/吨,是平均进口价格的一半,但进口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55%和82%。为什么价格越高进口越多,价格越低进口越少?这几组数据说明,中国市场最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企业效益来源是技术含量,而不是规模扩张。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曾呼吁:希望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实行质重于量的发展方针,最为期望的是国产钢材质量能够稳定提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提出:按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船舶低碳排放要求,希望钢铁工业生产高强度轻量化板材、复合轻量化管材和超高强船舶用钢。这些呼声表达了市场对钢材质量的新要求。
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调研了几个300万吨级的企业,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盈利水平在大中型企业中名列前10位。例如,邢钢坚持走科技发展道路,从一个普通线材厂转变成为高质量线材行业的排头兵。他们的精炼比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超低碳、低碳、中碳、高碳、合金钢系列产品,可满足钢帘线、钢绞线、标准件、轴承、齿轮、弹簧、丝网、易切件等多行业的需求。在最困难的2009年,邢钢全年产钢量仅增长3.1%,而利润却增长46%。今年上半年,邢钢吨材利润为207元/吨,比行业平均水平的164元/吨高26%,在55家大中型企业中排名第10位。江苏淮钢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了中高档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锚链钢等系列产品。高档钢材平均销售价格比普通钢材高600元/吨~700元/吨。今年第一季度,该企业钢产量仅增长16.9%,却实现利税增长219.8%。山东石横钢厂依靠技术创新,主导品种向超细晶粒、微合金化发展,钢筋质量达到Ⅴ级标准,Ⅲ级以上钢筋占80%,锚杆用钢筋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今年上半年,石横钢厂吨材利润为266元,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2%,在55家大中型企业中排名第4位。
从中不难看出,效益的关键在质量,质量的关键在稳定,稳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关键在标准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