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切跟踪市场动态,积极主动承接订单
上半年,我国船舶企业密切跟踪国际船舶市场发展动态,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加强与新老船东沟通合作,勇于参与市场竞争,新船成交量回升。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月均成交新船订单接近400万载重吨,其中五月份单月成交686万载重吨,超过金融危机前2008年1-9月份的月均成交量。
但船厂成交情况两极分化明显加剧,船东更加看好我国具有实力的骨干船舶企业。上半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中,有32家获得了新船订单,占全国新承接订单总量的85.6%。在克拉克松统计的上半年全球接单前20强企业中,我国有10家企业入选。目前多数骨干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充足,造船任务基本排至2012年,部分船厂开始承接2013年及之后的新船订单。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船厂和新兴船厂仍然是一单难求,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造船效率显著提高,完工量持续增长
2010年,是我国船舶企业手持订单的集中交付期,凭借手中较充足的订单,船舶企业克服开工难、交船难等困难,造船完工量大幅增长。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在2009年增长55%基础上,仍然保持了86.7%的高增长。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半年造船完工总量1201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76.3%和115.9%;江苏省造船完工量首超10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3.5%;浙江省造船完工量54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32%。上半年的良好局面为全年造船完工量保持高增长奠定了基础。
(三)散货船订单主导市场,主流船东订单不多
按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上半年,全球散货船成交414艘、3500万载重吨,占新船成交量的76.4%,而我国散货船成交占新接订单的比重高达87%,船型结构存在较大风险。在船东构成方面,大部分订单来自租船公司、基金公司和能源资源企业,全球排名前20位的油船公司和散货船公司分别只有2家公司、6家公司签订了新船订单,市场回暖尚不具备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