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机床产业的现状
中国机床产业的现状,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大而不强”。
1.“大”的主要标志是产业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①纵向比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实现高速增长。
由于市场的拉动,自2002年以来,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已连续8年实现高速增长。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总的态势。
2009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14.2亿元,同比增长16.1%,比2001年增长了6.3倍,年平均增长33.6%;完成工业产品销售产值3922.5亿元,同比增长18.7%,比2001年增长6.1倍,年平均增长34.1%。机床产量79.9万台,同比下降9%,其中:金切机床产量58万台,同比下降13.6%,比2001年增长2倍,年平均增长14.8%。数控机床产量15.3万台,同比增长0.4%,比2001年增长7.2倍,年平均增长30.1%,其中:金切数控机床产量14.4万台,同比下降0.5%;机床工具产品出口47.4亿美元,同比下降33.5%,比2001年增长4.7倍,其中:机床出口14.1亿美元,同比下降33%,比2001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21.9%。
进入2010年以来,全行业继续保持产销两旺的势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24.2亿元,同比增长41.4%;工业产品销售产值2358.7亿元,同比增长42%;产销率97.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机床产量47万台,同比增长27%(其中数控机床10万台,同比增长50.1%);机床工具产品出口31.1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其中机床出口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行业利润率同比大幅提高,但利润构成和利润结构应作进一步分析,所隐含的问题应引起行业关注。
②横向比较,在世界机床行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和第一大机床进口国。2009年,在全球机床产业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的特殊背景下,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由全球第三位跃居至首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
2.“不强”主要表现在:目前中国机床产业仅仅在规模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与机床制造强国相比较,在结构、水平、研发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①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价格战,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09年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已上升至70.1%,但是进口机床仍高达59亿美元,其中金切机床45.6亿美元,金属成形机床13.4亿美元。进口产品几乎都是高档数控机床(包括成套生产线)。可见,针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国产机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所供非所需,所需不能供的结构性矛盾,目前虽有改善,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②高性能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发展滞后于主机,并已成为制约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瓶颈。
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关键、共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社会化的研发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④中国机床产业还没有实现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模式的转型。尤其是工程集成能力弱,为汽车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生产线还处于起步阶段。
⑤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多而散,全行业企业多达5944家;主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不清晰;与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完善。
⑥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研发的领军人才;缺少高级技工;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高端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