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管理部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 汽车流通模式

日期:2008-02-19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一边是富丽堂皇、设施齐备的4S店,一边是商户云集、品种多样的交易市场,究竟哪种汽车销售模式最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汽车流通环节的健康发展?哪种销售模式又真正能让消费者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汽车4S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万家。4S店的建设占用大量土地、浪费资金资源,这已经是暴露多年的问题。但是,在城市和农业用地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这股“建店热”在有些地方依然蔓延着。

     无规划盲目建4S店有悖于国策

     对于4S店的盲目扩张,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副司长于法昌日前在一次进口车高峰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目前,很多城市和地区的汽车4S店建得既多又分散,很多4S店根本没有必要建立,这样既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又没有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集中、便利的选车购车场所。在国家土地资源很紧张的情况下,没有规划地盲目建设4S店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相悖的。”
     而交易市场恰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4S店的这一劣势。目前,交易市场虽然占地面积也不小,但大多数都经过政府的规划,而且市场内的商户比较集中,便于消费者集中选车,商户在市场内设销售点的投资成本与4S店相比要低很多,节约了经营成本。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总经理苏晖告诉记者,自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北迁后,虽然同时允许交易市场的商户和4S店都能进驻市场,但市场方面并不希望引进更多的4S店。“4S店投资成本大,商家在短期内很难收回成本,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交易市场的商户投资成本低,经营方式也较为灵活,对商户和消费者来说,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建设资源节约型汽车销售模式需各方努力

     矛头似乎更多地指向了4S店。盲目圈地建店的直接后果导致销售网络过于臃肿。这一现象除了浪费土地、资金以外,对消费者、经销商以及厂家都有诸多不利影响。事实上,一些老品牌正在对现有臃肿的销售网络进行“瘦身”。
     “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体到汽车流通领域,要建设资源节约型汽车流通模式,这需要各方努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告诉记者。
     从政府角度,规划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远见地进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规划建设综合性汽车交易市场或者4S店集群,满足汽车交易市场发展的需要。
     厂商在这个问题上也要转变观念,在保证经营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营销网络扩张。根据本品牌的需求量身打造4S店,同时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设立不同的建店标准,不要一味地追求4S店的面积和奢华,浪费资源。同时为了将销售网络过于密集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应该严格控制新店的建设,必要的时候要有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介入,对新店的建设进行干预。对于投资者来说,也要克服头脑一热的盲目投资行为。
     专家认为,建设节约型汽车销售模式不仅限于4S店,交易市场也责无旁贷。汽车交易市场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同样会造成土地和资金以及交通资源的浪费,并不利于汽车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

两种模式在竞争中相互融合

     为了不被淘汰,汽车交易市场和4S店都会不断调整各自的经营模式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4S店因经营不景气而最终退出市场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只具备汽车销售功能的交易市场也很难维持生存,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易市场也在逐渐被边缘化。
     我们发现,近几年单纯进行汽车销售的交易市场已经开始向多功能综合服务性汽车交易市场转型,分散的4S店也开始向集群模式迈进。在不断调整和转变中,两种销售模式正在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苏晖认为,两种销售模式的相互融合是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必然,同时也说明了它们之间优势互补的关系。“俗话说众口难调,中国有13亿多人口,各地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差异也较大,这些因素都决定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所以一种销售模式肯定满足不了所有消费者。汽车交易市场和4S店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应达到一种优势互补的状态。交易市场向多功能化发展,4S店向集群模式转变的趋势就说明了这一点。”
     对汽车交易市场和4S店两种销售模式的关系,罗磊也表示,两种模式之间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不同销售模式各具优势,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来的理由。同时两者之间的优势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整合、节约了现有资源。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39624.343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