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与前景

日期:2009-02-26  来源:机经网    点击:

一、引言
  最初作为测量器具的仪器在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推动下,已成为完整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测量和测试技术集中体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已广为人们所理解。
  根据国际发展潮流和我国发展现状,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组成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测试、分析技术及科学仪器;人体诊疗技术及医疗仪器;信息计测技术及电测仪器;专用检测技术及各类专用测量仪器;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材料及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学科面对的产品种类和品种多样化;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很高;产品的技术指标和功能不断提高;最先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大量采用;仪器及测控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联网使用;仪器测控范围向立体化、全球化扩展、测控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便携式、手持式以至个性化仪器大量发展。
  目前,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从理论研究、计量基准、产品制造技术、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已日趋完善,并形成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具有相当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仪器仪表产业体系。从产品的科技水平分析,目前绝大部分国产仪器的科技水平处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中低档产品品种基本齐全,能够批量生产,且质量稳定;少数中高等产品,已接近国际水平。在工程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能够承担一部分国家重大工程仪器仪表系统成套工程。但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系统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产品的竞争上,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还基本上处于相当被动的境地。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和“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国策的实施,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四年超过20%,近期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在实现微型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紧跟国际发展的步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的开发研制及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自动化仪表及大型控制系统出现重大进展,解决了现场总线在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中应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基于HART、FF现场总线的变送器、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开始实施产品化,打破了由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研究解决了工业实时以太网系列关键技术,原创性地提出了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技术,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已基本可以平等地与国际著名的Aspen、Honeywell竞争;解决了大型控制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在石油化工、大型电力、核电、冶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除介绍上述情况外,还对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未来需求和目标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组织方式和相应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组成
  (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
  马克思曾说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也正是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不断发展中加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类本身)的进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创造、制作、使用工具改变生活环境和自身的过程中,仪器作为计量器具、疾病诊疗辅助器械和观天测地器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直接扩展人类感知、操作能力的工具,为人类建立和发展科学研究、扩展生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最初作为测量器具的仪器在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推动下,已形成较完整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她是当今社会人类对物质世界(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工具和人类本身)进行测量,并使人类能方便监控物质世界使之达到最佳目标的基本手段和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明确指出:“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是关键,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测量技术是关键和基础。”王大珩院士也多次指出:“在当今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时代,仪器仪表与测试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作为测量和测试技术集中体现的仪器科学和技术学科,其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已广为人们所理解。
  实际上,随着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规模不断向高、大、精、尖发展,人类活动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人类已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思维和体能器官直接观测和操作工具使之达到既定的目标。仪器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内涵就是专门研究、开发、制造、应用各类仪器以使人的感觉、思维、和体能器官得以延伸的科学技术学科,从而使人类具有更强的感知和操作工具的能力来面对客观物质世界能以最佳或接近最佳的方式发展生产力、进行科学研究、预防和诊疗疾病及从事社会活动。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组成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工程性学科,有关仪器运行、应用的理论研究,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集中体现在新型仪器仪表的传感器、元器件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中,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目前,根据国际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现状,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促成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测试、分析技术及科学仪器;人体诊疗技术及医疗仪器;信息计测技术及电测仪器(主要是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工测量仪器,包括仪表校验装置和计量基准);专用检测技术及各类专用测量仪器;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材料及技术。
  三、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特点
  根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组成,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产品种类多样化
  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仪器科技产品原属国家机械局归口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电工测量仪器及其他各类测量仪器仪表已发展到13大类,145小类,800多个系列,16000多个产品品种;属信息产业部归口的信息技术电测仪器有20大类,2000多个产品品种;属卫生系统归口的医疗仪器也有23大类,2000多个产品品种;相关传感器、元器件及材料的产品品种更是不胜枚举。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主要是各类生产现场的仪表及控制室仪表,其中包括各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过程检测仪表,各种变送、调节仪表、各种执行伺服装置及执行器,各种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LC/MLC(单/多回路调节器),各种专用控制器、DCS(分散控制系统)、FCS(现场控制系统)等。
  科学仪器主要包括各种电化学、光学、热学分析仪器,质谱、波谱、色谱分析仪器、能谱及射线分析仪器、物性分析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在线分析仪器及光学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等。
  信息技术电测仪器主要是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校验装置和计量基准,其中电子测量仪器包括信号(频率、时延、相位等)测量分析仪器、信号源、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通信信道测量分析仪器、电声测量仪器、广播音响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光纤测量仪器等;电工测量仪器包括电能计量仪表(含计费仪表)、安装式电表、精密电表(实验室和便携式电表)、数字仪表、电测量仪器(交流仪器、直流仪器)、磁测量仪器、扩大量限装置、自动抄表系统、电力监控仪器仪表及系统、电能计量管理及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校验装置、电源装置等。
  医疗仪器主要是各种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仪器及保健、康复、临床检验、妊娠控制仪器,其中包括医用X射线与磁共振影像设备、医用超声仪器、医用电子仪器、临床检验分析仪器(体外诊断仪器)、医用激光仪器、医用分析仪仪器、医用检测仪器、医用光学仪器、医用实验设备、物理治疗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式真挚系统、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的诊治仪器(含生物芯片与仪器)、中西医结合仪器、新型医疗仪器等。
  其他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主要是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用得较多而其他部门使用较少的各类专用仪器仪表和系统,涉及导航制导仪器、大地测量仪器、地震地质仪器、农林牧渔仪器仪表、气象海洋水文天文仪器、核仪器、船用仪器、汽车用仪表,轻工仪器仪表等。
  2.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高
  信息技术的要素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而各行各业的信息获取正是靠仪器科技装备来实现的。如果获取的信息不准确、不稳定、不可靠,都会使随后的存储、处理、传输毫无意义,甚至产生错误,造成巨大损失。加上很多部门对仪器科技装备获取信息是要求24小时连续,长年不懈,这就对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提出特别高的要求。此外,仪器科技装备几乎运行于地球及其外层空间的任何地点,很多时候是需在有毒、强腐蚀、有爆炸危险或失重、高速的状态下进行监测、监控任务,因此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很高。
  我国生产的各类仪器科技装备主要产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医疗仪器等,虽然各项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算很大,但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用性却又明显差距,从而影响了国产仪器仪表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
  3.技术指标和功能不断提高
  就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一样,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及其相关仪器的技术指标和功能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测控技术及其相关仪器的技术指标水平是一个国家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水平的量化标准。以扩大检测范围指标来说,如电压从纳伏~百万伏;电阻从超导至1014Ω经;谐波测量到51次;加速度为10-14~104g;频率测量至1012Hz;压力测量至108Pa等,温度测量从接近绝对零度至1080C等,以测量精度指标来说,工业参数测量提高至0.02%以上,航空航天参数测量达到0.05%以上,计量精度和科学仪器达到的精度更是与时俱进。以提高测量的敏感度来说更是向单个粒子、分子、原子级发展。提高测量速度(响应速度),静态0.1~0.02ms,动态为1us。提高可靠性,一般要求为(2~5)×104h,高可靠性要求2.5×105h。稳定性(年变化)?±0.05%(高精度仪器)或?±0.1%(一般仪器)。提高产品环境适应性,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有高温、高湿、高尘、腐蚀、振动、冲击、电磁场、辐射、深水、雨淋、高压电、低气压等条件下的适应性。


  六、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未来需求和目标
  (一)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未来需求
  本学科发展的未来需求是确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重点的基础。现代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还发挥“物化法官”的重要作用。同时,仪器仪表在试验教学、气象预报、大地测绘、诊治疾病、指挥交通、探测灾情等社会生活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需求遍及“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无所不在。下面主要从未来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目标,分析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未来需求。
  (1)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主要靠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以质取胜的集约式发展之路,必须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精确工业”、“精确农业”……的过程中有巨大的需求。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已成为既定国策。大力加强科研和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仪器科学技术必须先行。
  (3)面对世界超级大国的超强“精确打击”军力,为了国防需要,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急需提高,对作为军事上战斗力的仪器科技同样有巨大的需求。
  (4)面对资源短缺,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劣的严峻局面,要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强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包括反恐、反毒)、商品质检、临床医学、医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从而增加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未来需求。
  (二)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目标
  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从目前至2020年,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结合测控技术的深化研究,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研究,掌握各类仪器仪表的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满足国民经济、人民健康和国防安全在生产、科研、应用各个方面对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需求,减少进口,扩大出口,使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普遍缩短到3~5年;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医疗仪器、电测和计量仪器、各类专用仪器仪表、相关传感器和元器件及材料等领域约30%的产品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国内生产的仪器仪表在大工程的配套能力达到80%以上。
  七、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建议
  (一)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研究方向建议
  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个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共性问题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全局进行战略研究,建议学科领域科技研究方向为: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技术;与国家重点工程相配套的过程控制系统和测控装备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精确制造中的测量控制技术及仪器仪表;微分析仪器及其关键技术;数字化医疗仪器及其关键技术;基于量子物理的计量标准系统。
  1.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传感技术
  2.传感技术不仅是检测的基础,它也是控制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控制必须以检测输入的信息为基础;并且是犹豫控制达到的精度和状态,必需感知,否则不明确控制效果的控制仍然是盲目的。信息获取、传感技术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技术;新型传感器是发展高水平测量控制仪器仪表的基础。传感技术已成为制约测量控制仪器仪表发展的瓶颈。
  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传感技术主要是对客观世界有用信息的检测,它包括有用呗测量敏感技术、涉及各学科工作原理、遥感遥控、新材料等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传感器制造技术等。信息融合技术设计传感器分布、微弱信号提取(增强)、传感信息融合、成像等技术、传感器制造技术涉及微加工、生物芯片、新工艺等技术。
  3.与国家重点工程相配套的过程控制系统和测控装备及其系统集成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仪器仪表产品品种约占总品种的75%,而国内还不到20%。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仪表品种国内满足率,一般性工程项目达80%,大型工程项目还不到50%,主要缺少智能化和高精度、高可靠性、大量程、耐腐蚀、全密封、防爆等有特殊要求的自动化仪表品种。与国家重点工程相配套的过程控制系统和测控装备主要解决智能化和高精度、高可靠性、大量程、耐腐蚀、全密封、防爆等有特殊要求的自动化仪表品种。主要包括符合现场要求的各类传感器及检测仪表,实时流程分析仪器及在线分析技术,新型现场控制系统,e网控制系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可编程控制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及先进控制技术,特种测控装备和测控技术,系统成套集成技术等。
  系统集成技术直接影响测量控制仪器仪表的应用广度和水平,特别是对大工程、大系统、大型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它是系统级层次上的信息融合控制技术没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建模技术、物理层装置技术、系统各部分信息通信转换技术、应用层控制策略实时技术等。在操作人员为多种不同岗位的操作群体情况下,还应包括各近最佳方式监控智能化工具、装备、系统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技术,是直接涉及测控系统效益发挥的技术,是从信息技术向知识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智能控制技术可以说是测控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软件资源。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在企业信息化ERS/MES/PCS三级节后的计算机测控系统中,软件的价格已超过硬件的3倍。而有关石化、冶金、电力、制药行业中自动化测控系统的先进控制软件价格就超过系统硬件价格。智能控制技术包括仿人的特征提取技术、目标自动化辨识技术、知识的自学习技术、环境的自适应技术、最佳决策技术等。
  4.科学仪器中的为分析仪器及其关键技术
  5.分析仪器是科学仪器中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组成部分,而为分析仪器包含的微量检测、微型化、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智能化内涵,则代表了分析仪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和技术水平,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包括反恐、反毒)、临床医学、医药科学和化工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分析仪器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包括:
  (1)开展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性能水平的微结构型传感器研究,将生物芯片技术、新型化学传感器技术、多组分(多参数)集成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分析仪器的研制和开发。
  (2)开展分析仪器微型化和相关微根系技术的研究,重点进行微分析仪器使用的共性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如微流控技术、微加工技术、微检测技术、微光源、全电子分光系统、微分光仪、新型芯片等的研究。
  (3)过程分析、在线分析使用的微分析仪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4)不同类别分析器联用技术的研究。当复杂基体的微量、痕量物质的含量及结构分析对分析对象的分辨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且单一的分离技术甚至质谱分离技术均已无法从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时,需要通过相关不同类别分析器的联用技术对物质的成分、结构、形态甚至是综合形态进行分析,以便同时获得原子和分子的信息。
4.大量采用高新技术
  仪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手工具,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最基本工具。仪器科学和技术学科作为研究、开发、制造、应用仪器的学科,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发现(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微观和宏观世界研究成果)及大量高新技术(如微弱信号提取技术、计算软件、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均成为仪器科学和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仪器不仅本身已成为高技术的新产品,而且利用、集成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仪器装置和系统层出不穷。
  5.仪器及测控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联网使用
  仪器及测控单元大量采用新的传感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及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产品,不断象微小型、智能化发展,从目前出现的“芯片式仪器仪表”,“芯片实验室”、“芯片系统”等看,仪器和测控单元的微小型化和智能化将是长期发展特点。从应用技术看,微小型化和智能化仪器及测控单元的嵌入式连接和联网应用技术得到重视。
  6.仪器测控范围向立体化、全球化扩展,测控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
  随着仪器所测控的既定区域不断向立体化、全球化甚至星球化发展,仪器和测控装置已不再呈单个装置形式,它必然向测控装置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例如,一个大型水电站的测控系统,仅检测大坝安全性的传感器就达数千,它首先要将卫星上各种测控装置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子系统,然后和多个地面站的测控系统构成一个广域测控系统。
  7.便携式、手持式及个性化仪器大量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日益关注,检测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品、食品质量的仪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各种医疗仪器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科学仪器的现场化、实时在线化,特别是家庭和个人使用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警示仪器将有较大发展。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
  1.学科领域科技发展趋势
  学科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利用各学科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结合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学科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纳加工、网络等各种新技术,开发新的微弱信号敏感、传感、检测、融合技术,物质原子、分子级检测技术,复杂组成样品的联用分析技术,生命科学的原位、在体、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通量、高选择性检测技术,工业自动化测控的在线分析、原位分析、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适用性技术,新学科领域的计量技术,各类应用领域的专用、快速、自动化检测和计量技术。这些科技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与微电子技术、MEMS技术结合,实现敏感单元与信号调理电路集成,有利于敏感单元微弱信号检测、放大及处理,大大减小了传感器体积,有效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
  (2)与纳米技术结合,基于传感器实现的新方法,采用纳米结构或纳米材料的某些典型特性,设计极高灵敏度的痕量检测微系统。
  (3)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微型生物、化学传感系统,用于疾病检测、生化分析、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领域。
  (4)与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开发网络化传感技术和微弱信号融合技术,用于有用信号增加及原位、在体、实时、高灵敏度、高通量、高选择性检测等。
  (5)结合太赫兹辐射技术,开发太赫兹光谱检测、太赫兹成像分析和太赫兹遥测技术,用于国防、安全检测、材料识别与诊断、生产检测、生物医学应用等领域。太赫兹辐射(T-射线,波长为30~300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可以象X-射线那样穿过某些材料“看”到其背后的物质,T-射线光子能量极低,不会对人体和其他材料造成电离,大多数包装材料如纸张、碳素板、塑料等对T-射线都是透明的,而金属和含有水分的材料不能透过T-射线,可以利用T-射线进行成像,透视出包装物品内部物体的T-射线图像来,从而可以应用于机场行李箱的安全检查和人体内有损伤或破裂器官的检查。
  (6)结合分子影像学,开发活体内可见光成像分析、小动物光学分子成像分析技术,可实现无创伤、实时、活体、特异精细(分子水平)的显像分析。
  (7)结合表面曾江拉曼散射(SERS)技术,开发针尖增强拉曼显微分析、生物芯片SERS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小的特点,适合于研究界面效应,可以解决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学中的许多检测难题,有望解决超高灵敏度分析问题,甚至进行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
  (8)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发新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技术,以提高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其中高时空分辨成像技术,还直接导致形成了脑功能成像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9)结合像差校正等技术,开发电子、粒子束微区分析技术,利用电子、粒子束探索和分析样品表面形貌、原子和分子结构、元素组成、化学状态。电子、粒子束微区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微电子学、化学与催化、环保、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应用很广,其分辨本领有日益提高的趋势,目前点分辨已突破1A的限制,能量分辨率达到0.1eV水平。
  (10)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开发基因测序和基因转录检测技术、蛋白质鉴定和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蛋白质组生物信息检测和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11)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化学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发展,在生物技术芯片基础上开发生物芯片检测分析技术、微流控检测分析技术,这是当前正在急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之一,是未来生命科学、化学科学与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平台,能提供生命信息的微全分析系统;通过分析装备微型化、芯片化、集成化,使分析效率成百倍、千倍地提高,试样和试剂消耗大幅度下降;其最终 目标是在芯片大小的空间实现化学实验室的全部功能,即所谓“芯片实验室”,受到科技界高度重视。
  (12)结合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制造技术,开发高性能测控技术、从而使仪器科技产品具有高的测量精度和丰富的功能,并且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向控制优化、管理优化、工程集成方向发展,使大型控制系统具备大量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协调应用和管理功能,能将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仪器仪表产品无缝地集成为一个协调系统,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13)结合纠检错理论和自校正、自适应、自诊断等技术,在应用新器件、新材料基础上,开发高可靠性和高适用性测控技术及其产品,从而使仪器科技产品的可靠性呈数量级提高,并适合在高温、高压、高压差、强冲刷、强辐射、强腐蚀、强毒性、多相流等复杂工况和恶劣环境中使用。现场仪器仪表复杂、易损、难以维修的状况正在改变,出现了使用期不需调整维修的仪器科技产品。
  (14)结合纳米科技的发展,开发纳米测量技术,建立纳米计量测试标准。
  (15)结合量子物理的发展,开展基于量子物理的计量基准的建立和完善。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88694.968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