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50年柳工 工程机械“世界级企业”梦想

日期:2008-09-19  来源:慧聪网    点击:
在全球市场,能够像柳工这样在相关工程机械领域全系列发展的公司,只有美国的卡特彼勒和日本的小松。”2008年7月6日,在广西柳州召开的第二届中港协会议的宴会上,柳工集团麾下上市企业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总裁曾光安很有底气地告诉《装备制造》杂志记者。

    在过去5年里,柳工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都位于行业之首。这使柳工有了更大的底气,开始把目光瞄向全球,定位于工程装备的“世界级企业”。

    2007年,柳工集团实现年营业收入12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0%。其中,柳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8%;整机量达36000台,同比增长38%;整机出口达2700台,出口收入为1.3亿美元,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柳工已连续3年跻身世界工程机械50强。

    2008年,柳工创建50周年之际,柳工集团准备将营业收入做到150亿元,成为世界工程机械著名品牌。

    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透露,2007年以来,柳工基于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战略调整计划,要在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工程机械产品销量超过5万台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2008年,柳工集团还做出了2012年战略规划: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15强。

    挖掘机的绝地反击

    2008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租赁公司与柳工签订了一次购买126台挖掘机的合同,这也是中国工程装备民族品牌迄今最大的单笔出口挖掘机合同。

据悉,柳工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挖掘机主要用于进行国土整治,是国家级重大工程。乌兹别克斯坦买方坦言,因为此次购买是乌兹别克斯坦工程机械购买的最大标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而选择购买柳工产品,与柳工的专业水平和人员的专业精神,以及整个柳工从高管到基层人员诚挚的合作态度分不开。

    乌兹别克斯坦还买方表示,希望在这次合作的基础上,能与柳工保持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中技术含量较高、制造难度较大的产品,你们中国人是难以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的。”这是若干年前柳工与国际工程机械某跨国公司谈判时对方下的结论,这句话一直在柳工当时的谈判代表曾光安的心里憋着。

    在2003年的一次行业会上,已任柳工总裁的曾光安说,“我们要做挖掘机。”对此,行内人士都不以为然,有人甚至好心地提醒曾光安:好好做你们的装载机吧,柳工不可能做好挖掘机。曾光安当即火了,放言道:“柳工宁可少做一万台装载机,也要把挖掘机做好。”

    事实上,柳工并没有少做装载机,却把挖掘机做出来了。

    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也是未来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最大产业之一。1990年代初,国外挖掘机进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挖掘机制造水平整体偏低,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1994年的95%急剧下滑到2004年的5%,中国六大挖掘机支柱企业在强大的国外品牌冲击下纷纷退出挖掘机市场,甚或倒闭。

 期间,中国工程机械的主要企业均对挖掘机进行了努力尝试,原机械部甚至设立专项巨资在某企业进行专项扶持,但也以失败而告终。

    徐工、山推等知名企业另辟蹊径,打算以合资形式引进技术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却都是功败垂成。1995年,徐工与卡特彼勒合资成立公司生产液压挖掘机,中外双方股份比为4:6;第三年,卡特追加二期投资,徐工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忍痛割让24.13%的股份,从此失去话语权。山推也同样迫于各种压力,于2003年卖出20%的股份给日本小松。

    在国产起重机、装载机、混凝土泵车、叉车等品种把国外品牌“赶出”国门,扬眉吐气之时,挖掘机市场始终波澜不惊。不少人甚至已经对民族挖掘机产业失去了信心。

    作为一个“致力于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的老牌领军企业,柳工正是在国内本土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技术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毅然建立起自己的研发队伍和供销渠道,开始了国产高水平挖掘机的研发、制造之路。

    柳工从2001年进入挖掘机行业以来,立足自主创新,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不断在挖掘机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上取得突破,在苦于负增长的国内挖掘机同行中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族挖掘机品牌的领头羊。

    柳工在民族挖掘机产业上的奋斗,逐步得到客户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工程机械同行的尊重以及引起了国外竞争对手的严密关注。今天的柳工挖掘机不仅可以在国内站稳脚跟,取得3.63%市场占有率,而且不断在海外攻城略地。

    在柳工挖掘机为代表的民族挖掘机共同努力下,民族品牌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约5%到2008年可能将提高到约20%。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2006年柳工挖掘机产销1383台,得到了挖掘机行业领导高度关注和赞扬,因此曾光安与有关领导合影留念时还“享受”了一次在照片上居中的位置。

    2007年,柳工在中型挖掘机领域里迅速崛起,实现年产销2100台,一举超越国际著名品牌沃尔沃,成为唯一超2000台的民族品牌,占据国内挖掘机市场份额的4%。柳工挖掘机在国内、国际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国唯一跻身世界十大挖掘机制造商的民族品牌。

    自此,在装载机产品这个现金流业务之外,柳工的战略性业务——挖掘机正在迅速成长为公司的又一个主要利润板块。

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挖掘机并不是柳工唯一拓展的领域,柳工的定位是工程装备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2007年,柳工进行了战略调整,提出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立足自主创新,以装载机的绝对领先地位和战略性业务的快速崛起为战略重点,通过国际化、深度营销、6西格玛、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5项举措,从一个传统的工程机械制造为主的企业成长为一个以客户为导向、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综合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国际品牌。

    柳工一直是以制造装载机而闻名,但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仅仅依靠装载机是不够的,柳工还不断研发出了高性能的土方工程机械、路面工程机械和小型工程机械。近几年,柳工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公司产品线迅速延伸,发展成以装载机为主导,以挖掘机、路面机械为两翼,向相关产品延伸的业务多元化的工程机械企业,形成了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起重机等产品线布局。

    2005年,柳工还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需要,推出了多种符合欧美市场环保、安全和适合性需要的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使公司的产品出口整机同比增长174.2%。

起重机业务也是柳工为实现2012年销售目标而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2007年2月,安徽柳工的正式成立,对于柳工将起重机纳入业务范畴、完善全系列的工程机械产品线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柳工压路机销量增长比行业高出40个百分点,摊铺机销量同比增长达120%,平地机销量同比增长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3倍,新产品销售增长迅猛。

    这些系列产品的研发成功和市场推广,为柳工在今后5年和更长时期内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线的全面覆盖,对柳工这个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更意味着从“制造导向”转向“客户导向”,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

    作为在行业内率先推行代理制的制造商,柳工拥有行业一流的经销商队伍,建立了完备的代理商开发、管理、评估和淘汰的动态机制,推动经销商队伍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2008年3月,柳工与中国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次战略合作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中国银行对于柳工授信额度的提升,而在于按揭业务、融资租赁业务以及国际业务的内容。6月,柳工与交通银行就“建立工程机械金融网络合作协议”举办了签约仪式,由交通银行各分支机构为购买柳工产品的客户提供按揭贷款、对加入柳工与交行合作的工程机械金融业务网络的柳工经销商提供承兑汇票额度支持。

    工程机械产品属于生产资料,价值高且回收周期长,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一次性投资购买资金压力较大。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揭和融资租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融资工具,是工程机械市场的主要金融产品。

    “这是一件大事、这是一种创新,它标志着柳工与金融企业在合作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王晓华说,对于柳工及经销商来说,引入银行按揭业务,除了满足客户需求之外,也有助于拓展客户研究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

    “无边界竞争”中抢滩高端市场

    柳工是第二届中港协会议的承办方,王晓华在会上致词中对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包起帆副总裁表现出很高的敬意。

    几年前,港口等行业高端用户的装载机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国内二线市场徘徊,正是包起帆先生勇于第一个“吃螃蟹”,上海港率先采用国产品牌装载机,使得柳工在港口领域高端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如今,包起帆对自己当初选择柳工表示满意。

    事实上,为开创自己的蓝海市场,柳工近年来注重对高端用户和关客户的开发,在高端市场领域树立品牌形象,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柳工产品已逐渐被欧美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市场所接受。

    在国际专业展会——2007年的德国宝马展上,柳工装载机大都符合欧III标准,挖掘机、滑移机也都符合发达国家的排放要求,9台参展样机当场被德国客户购买,柳工还拿回了50多台产品的订单。

    自1958年建厂至今,柳工已有50年的工程机械制造历史,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摇篮、行业的“排头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柳工奠定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先地位。

    但是,近年来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按照王晓华的说法,“市场竞争进入无边界竞争时代”,这使国内工程装备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险恶。“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建厂,可以获得与中国企业一样的成本优势,使得中国企业原本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市场逐渐萎缩。”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工程机械生产大国行列。据统计,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总数多达1000来家,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分散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局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限。“由于长期粗放经营增长方式的影响,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导致工程机械产品的档次不高,难以满足市场上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却仍在产品低端同质化,低水平的价格战竞争上纠缠不清。“近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全行业销售收入还不及卡特彼勒的一半。”王晓华分析,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之所以频繁使用价格战这种杀伤力极大的低水平竞争手段,归根于各企业之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而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观,就是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非常薄弱。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个装载机市场的销量从2000年的23035台增长到2004年的98301台,但销售利润却从2000年的5.73%下降到2004年的4.78%。这组数据实在令人担扰。行业内曾有人说:“我们简直就是贩卖钢铁的!”

    突围之路在哪里?柳工的结论是:问题出在品牌上,柳工必须建立自身的品牌优势。

    显然,在当今国内市场明显的同质化时代,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抄袭产品越来越容易,而要抄袭品牌则很难,品牌战略具有不可克隆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10月,在第八届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上,柳工的新标识正式对外发布。新发布的柳工新标识寓意并印证了柳工所取得的成就,更传达了可靠、开放、国际化、充满力量和亲和力、专注于品质的柳工形象。

    “新标识的启用,标志着柳工在国际化进程中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柳工要用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柳工的地位。”王晓华表示,柳工确立“开放的、国际化、可靠的、高品质”为内涵的品牌方向,致力成为中国第一个工程机械国际品牌。

    在国际挖掘机市场上,第一集团为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沃尔沃等美欧日公司,第二集团为韩国的斗山大宇、现代重工,第三集团多为中国的公司。而柳工挖掘机的市场定位则是“高于韩国,接近日本”。曾光安表示,柳工挖掘机以日本的小松作为竞争标杆,将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质量、可靠性方面要高于韩国产品。

 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国际品牌

    在2003年工程机械行业最火爆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品牌问题,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实现品牌的打造。在市场高速增长、群雄纷争的局势下,国内整机厂对市场推广出手都很大方,但企业的宣传重点是在产品而不是在品牌上。而外资则利用其品牌优势在工程机械的高端市场上赚得钵满盆满,并把手伸向中低端市场。

柳工正是在市场激烈竞争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品牌对工程机械行业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0代初开始,就有意识的以品牌为目标,酝酿将“柳工”打造成为中国的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并探索如何将中国的品牌做到国际。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模仿,消化与创新,柳工在培养技能娴熟各类设计人员的同时,不断积累提炼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已经使柳工可以制造出价格很便宜,并可以与国际工程机械相媲美的产品。

    近年来,柳工明确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发展目标,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从2002年至今连续几年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004年,柳工各类工程机械产品销量突破16000台,在全国装载机行业中,销售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第一,装载机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柳工牌”装载机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批名牌产品称号。

    在2004年、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品牌榜中,柳工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都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同时被评为行业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大品牌。

    为了缩短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世界上树立中国工程机械的第一品牌形象,柳工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质量控制、海外市场运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近几年,柳工通过“国际化、深度营销、六西格玛、技术创新四项举措,最终形成了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业务动态组合最优的战略局面”。

    同时,柳工产品以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以走向国际市场为方向,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关键部件,使产品在技术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树立了柳工高端产品的品牌形象。

    2008年6月,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权威杂志——《国际建设》推出了“2006年世界工程机械50强”,柳工名列第29位,较上年上升3位。

    “新世纪,柳工将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各地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从本土制造企业向国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飞跃!”王晓华表示,“柳工在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响当当的民族品牌的同时,将铸就中国工程机械第一个国际品牌,实现几代柳工人百年老店的梦想!”

    50年技术积累和创新

    通过加强研发力量,不断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形成雄厚的技术积累,是柳工长盛不衰的法宝。正如曾光安这位在向国际先进同行学习中成长起来的总裁所述,我们要明白和国际一流公司还存在差距,学习先进是公司发展的最好动力。

柳工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岁月,伴随着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经过50年的积累和发展,柳工形成了品种、产能、技术装备、开发能力、质量、效益等优势,柳工集团连年进入国家工业企业500强。

    从1982年起,柳工就开始派人出国考察,到国际同行最先进的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学习,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技术水平,增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意识。

    在与卡特彼勒长达8年的技术合作中,柳工先后派出了300名技术人员赴美学习和培训,把引进的技术应用到公司新系列产品上。

    柳工以一种国际化、开放的思维,逐步建立起以技术研发、标准掌控、产权保护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完善了从产品开发到技术研究的过程。

    目前,柳工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已拥有8个产品研究所及4个与高校共同建立的联合研发中心,拥有工程机械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柳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着领先的龙头地位。

本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研究开发模式,近几年,柳工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三代代表产品G系列轮式装载、填补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装载机,以及6吨至10吨的大型轮式装载机。公司的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并取得了46项国家专利。

    其中,柳工研制成功的填补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轮式装载机还摘取了行业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还率先获得国际CE认证并批量销往欧美地区。

    从1984年和1986年,柳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继研制出换代产品ZL50D和ZL40B装载机。1987年,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成套引进966E装载机专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国产化。1989年,试制成功引进技术产品ZL60E和国内第一台载重最大的ZL100轮式装载机。

    老老实实地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为柳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柳工引进消化的第二代产品ZL50C装载机,现已成为其销量最大、销售收入最高的单品种产品,年产销已超万台。随着引进技术的成熟,这些产品现已批量出口海外,甚至销售到美国市场。

    柳工凭借在研发领域的优势,先后开发了挖掘机、压路机、挖掘装载机、滑移装载机、摊铺机、平地机、冷铣刨机、叉车等系列产品。柳工每年持续推出新产品近20个,而且在工程机械行业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方面也走在行业前列。

    柳工挖掘机的竞争对手全是世界知名品牌,但柳工人凭着坚韧与执着,运用公司承担的国家“863”项目的最新成果,设计制造出的新一代C系列挖掘机,具备了世界上先进挖掘机的特点,销售型号已达13个,产品销售形成系列化。

    柳工压路机经过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三次升级换代,形成了主流机型;公司自主研发的CLG512摊铺机,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标准。

    为了加速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档次,1995年,柳工先后与美国凯斯公司合资生产挖掘装载机,与世界著名的德国ZF公司合资生产变速箱和驱动桥。

    目前,柳州采埃孚合资公司的产品已成为国内高端工程机械产品和出口产品的首选配置。柳工还陆续引进了日本东芝液压阀技术、美国康明斯柴油机等关键部件进行国际配套。

    随着对国际技术资源的利用逐步走向成熟,柳工不仅形成了自主技术,引领国内装载机技术潮流,为柳工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产品基础,也为柳工全面与国际接轨,成为行业国际化的先锋奠定了基础。

开放的国际化柳工

    全球的潜在用户、经销商和供应商为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兴奋和期盼。

 2008年6月,莫斯科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柳工产品备受瞩目。本届展会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参加,柳工展台是这次展览会上的亮点之一,规模超过1000平方米,展出了7大类、17台设备,2层楼的展台在众多展台中脱颖而出,柳工品牌标识在阳光下耀眼夺目,50周年标识在向参观者诠释柳工的历史;滑移装载机、挖掘装载机现场的精彩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展示着柳工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质量。

    为了树立柳工的国际品牌,柳工在国际市场推广和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2002年,王晓华提出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的目标。2003年,柳工国际化事业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2003年法国INTERMAT、2004年德国BAUMA、2005年美国CONEXPOCON/AGG,在这些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专业展会上,柳工都积极参加,展出了柳工最先进的产品。

    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柳工不仅充分展示了其制造实力,树立了柳工品牌形象,而且在与跨国巨头的同台竞技中,更增强了柳工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使得柳工“世界级企业”的愿景变得更为清晰而务实。

    王晓华表示:“要始终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保持柳工的强势地位,就必须置身于全球市场思考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更大和更深层次上开放自己,进军并立足国际市场,才能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柳工在继续筑牢国内工程机械排头兵地位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全球营销渠道不断延伸,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持续提升,良好的品牌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柳工已经成为国际工程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中国品牌,这些扎实的工作,为柳工国际业务的深入拓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07年,柳工产品出口量几乎相当于7年前公司全年的产品销量。柳工提出,到2009年要实现出口2.7亿美元,出口比例在销售总收入中超过15%。

    短短几年,柳工的国际业务取得了令国内同行瞩目、令国际同行敬畏的高速发展。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柳工第一个海外子公司,为柳工在海外市场的运作、新产品改进和国际资源获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柳工的国际经销商从两三个发展到目前的25家,销售地区由传统的非洲大地扩展到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的产品由装载机扩展到柳工全系列产品。

    今天,从辽阔的蒙古草原到高耸的埃及金字塔下,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美丽的布里斯班,从南非的好望角到美洲的加勒比海,从挪威的森林到印度的德干高原,柳工的产品正在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努力地工作着。

    目前,柳工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经销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初步建立了哈萨克斯坦、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摩洛哥、南非、伊朗、沙特等重点市场的服务和配件体系。全球数千个用户通过柳工的产品认知了柳工品牌,认知了柳工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同时,柳工的国际营销人才正在不断成长、发展壮大、走向专业,走向成熟。

    王晓华说:“将近50年的创业历程铸就了柳工闪亮的中国民族工业品牌,也打造了柳工的国际化愿景。柳工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中国品牌。”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拓展业务范围,2007年年底,柳工与天津市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柳工拟投资20亿元在天津建设柳工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推土机、装载机以及其他相关工程机械产品。这是柳工实施“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是目前柳工发展投资规模最大的异地新建项目,已被列入天津市政府2008年20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

    2008年6月30日,柳工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拉开建设序幕。王晓华表示,柳工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落户天津滨海开发新区发展,就是要利用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港口城市,在华北地区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资源优势,来推进柳工加快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各类工程机械产品产销一万台以上。”

    对于柳工的异地投资,柳州市市长郑俊康这位从柳工“走出去”的政府官员表示,柳工的异地投资虽然不如在本地扩展对地方财政有利,但如果我们连异地投资都不允许,还怎么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这样企业还怎么发展。而柳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公司,对于柳州来说,只有好处。

    近年来,柳工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快速扩张,先后通过兼并收购或投资,在异地成立了江阴柳工道路机械公司、上海柳工叉车公司、江苏柳工机械公司、扬州建设机械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有利于柳工整合资源及技术优势,快速做大作强柳工,为柳工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打下良好基础。

    2007年,柳工收购柳工集团的叉车业务,在柳州阳和工业区投资3.6亿元,建设叉车生产基地。

    同时,柳工着眼长期发展,加大资本运作和新业务拓展力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还先后成立了安徽柳工起重机公司、柳工澳洲公司、柳工印度公司、柳工北美公司等,为柳工战略性业务和国际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拓宽、深化主机业务同时,柳工还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同时进一步推进海外业务拓展。在海外业务上,柳工2008年上半年出口整机产品2345台,创汇1.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和106%。海外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柳工国际市场细分战略以及企业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健全和完善。

    在2007年进行的战略调整中,柳工提出,到2015年进入全球前10名;2020年进入全球前5名,真正实现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的夙愿。

    (责任编辑/崔人元)

    信息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作者:邵振伟

    声明:慧聪机械工业网独家享有《装备制造》杂志稿件发布权,所有稿件均受双方合作协议条例保护,其他网站、杂志、报纸等媒体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49270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