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缺失的汽车行业利润

日期:2008-08-14  来源:中国工业报    点击:
2007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5%,预计2008年的汽车总销量将达到1000万辆,但由于油价的持续增长,以及宏观紧缩政策、燃油税有可能实施等原因,汽车总销量的增长速度将会降低13%。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几轮高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平稳。但无论整车制造还是零部件供应,中国的大部分汽车企业都还在做世界的加工厂,为企业创造的利润非常低。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工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整个汽车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统计数据表明,在汽车行业原材料构成中,钢铁约占50%以上。我国汽车行业每年用钢约为1700万吨,占当年国内钢铁生产总量的4%,是真正的钢铁大用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认为,伴随着我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今后几年汽车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根据20082020年汽车产量及保有量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对汽车用钢的年需求量约为1637万吨,到2015年,将上升到2100万吨左右,2020年有望达到2700万吨。
  近年来,各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材料———钢材的价格涨幅达到五成以上。今年,钢材价格指数更创历史新高,令众多厂商感到措手不及。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认为,从目前来看,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的支撑条件仍然较多,如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调导致钢材生产成本继续呈上升趋势,煤、焦、电、人力在内的其他成本更是为钢铁的价格上涨推波助澜。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分析师周希增近日也表示,钢材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与钢铁等成本的价格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产品的市场单价一直在下降。以2007年为例,当年铁矿石价格上涨9.5%,加上原材料涨价,使行业利润率水平从2007年预期的5.2%下降到2008年的4.7%4.82%。据生产汽车发动机活塞的湖南江滨公司成本管理人员介绍,2007年,公司原材料成本涨价达到2000万元左右,大大消耗了公司的利润。专家认为,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削减了汽车行业的利润,静态估计在12%左右,成为吃掉汽车行业利润的第一大猛虎
  技术薄弱 质量问题多发
  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大多走的是引进的路线,通过消化国外技术并在学习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但是由于早期的汽车企业尤其是汽配业,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引进产品,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足,缺乏产品研发实践,尚未形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优势产品。我国不少企业都采取了引进国外技术的形式,但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据统计,我国有70%的零部件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靠人力成本或本土优势根本不足以弥补与国外竞争者的差距。这些因素导致自主汽车产品无法与合资产品形成对等的竞争,只能在成本一片声中不涨反降,用自己本就越来越少的利润来维持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产品,在质量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差距更加突出。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研发水平低,对很多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在“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中,用户对质量的投诉占66.2%。质量和技术问题也一度成为长期吞食汽车行业利润的另一大原因。
  生产不集中 配套关系狭窄
  据国家某部委的一项调查,我国在册的汽车总装厂已达122家,它们分布在全国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汽车厂商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美国、西欧、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家的总和。汽配企业数量也不少,但达到一定规模的却不多,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生产集团。有些小企业才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年产值才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并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和多种生产。由于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成本高,无力投入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和设备更新等,造成生产落后、产品质量上不去、开发能力弱,时间一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生产不集中,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再从配套关系来看,在日本,一个整车厂的零部件协作厂就有上万家,而我国大的汽车集团的协作厂尚不足200家,多数零部件靠整车厂自己生产,而不是由有专业水平的零部件协作厂去生产,这样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终阻碍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不集中,造成整个汽车行业物流不畅,整零配套关系狭窄,消耗了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02715.375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