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信息化成进军世界机械500强关键

日期:2008-08-05  来源:中国工业报    点击:
 2008年世界机械500强企业名单718日在京发布。其中,139家来自美国、116家来自日本,分别占500强企业总数的27.8%23.2%。中国只有69家企业入选,仅占企业总数的13.8%。数字的鲜明对比提醒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仍是行业发展的隐忧。
  那么,在国际化经营的探路中,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应如何快速提升综合竞争力?作为评选的主办方,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伯淮明确:信息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机械制造业全球化方式悄然生变
  分析2008年度世界机械500强入选企业的经营规模、行业结构及分布特征等要素,可以看出近期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地图的雏形。
  业内专家认为,机械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目前,多数国内企业的关注点仍停留在传统的全球化方式上: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人员或资金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发展下去。专家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趋势。
  与之同时,2008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还提出了跨国公司产品高技术化的重要特征,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也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而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则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已成为跨国公司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信息化与工业制造融合之道
  从当年小心翼翼地将电脑放在机房里,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略显雏形的数字化设计;从一开始的财务软件应用,到现在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应用。应该说,我国机械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迈出了很大一步。
  然而,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近百家现代化管理企业和管理进步示范企业的跟踪调查显示,能够集合发展战略及自身特点,全面科学系统地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只占考察总数的6.9%。那么,信息化应用难的症结到底是什么?
  试想,如果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主管领导单纯地认为,信息化项目是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而不是企业业务重组和创新项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将如何实现?如果招标文件内容不够完整,深度不够,又未让投标公司到现场调研,投标方案的质量怎么保证?如果项目评审组缺少总体专家和业务专家,项目总体质量和业务分析重组内容由谁把关?如果评审过程过多关注IT技术、底层应用,以及软件功能、选型和实施问题,与之紧密相关的业务分析重组要不要谈,何时谈,谈多深?
  凡此种种,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说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的企业想通过招投标方法把好信息化规划项目质量关,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由于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结果却事与愿违。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孙伯淮认为,其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的层面,更体现在的层面。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不仅是IT技术及应用,其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研发、制造、管理和过程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应用,带动企业产品研发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当前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看,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一方面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与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企业缺乏有效管理、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户需求多变等挑战与压力。对于如何挖潜自身实力这一重要课题,孙伯淮提出,每个企业个案不同,但有一条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紧密融合。
  在日前召开的2008年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上,他建议:机械企业应增强企业主体意识,深入开展培训工作,借助外脑力量,着力推动业务模式重组,加快企业信息集成应用,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3712.359 s, 2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