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教育规模远胜水平 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日期:2008-07-17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明贵栋  点击:

 625日举办的中国工程院全院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做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
  这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波兰等许多国家,都出现工程师短缺现象,工程师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潘云鹤认为,尽管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为此潘云鹤呼吁,倡导尊重工程的文化、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加速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规模宏大 工程科技人员机遇难得
  潘云鹤说: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20年内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他分析认为,中国宏大的工程规模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古今中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需求和工程实践提供的工作岗位,是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科技人才的,这也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据介绍,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不仅世界第一,且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如电风扇、VCD、收录机、水泥、拖拉机、摩托车等共计60多种);目前,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
  除产品制造之外,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方兴未艾,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高达45.76亿平方米。此外,我国的人力资源规模也十分巨大。2005年,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资源约占三分之一。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他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交叉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新产品开发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
  潘云鹤说: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双重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有80%的企业对设备进行更新,其中77%的设备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但43%的企业没有新产品推出;51%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所占比重不足50%,其中34%的企业产品无品牌。
  同时,我国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十分堪忧。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近年支付给国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论坛的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在125个参加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的49位降到54位,落后于印度的第43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对新技术的贡献较低。近来在欧美所发生的中国出口食品与玩具质量安全事件也说明,贴牌生产企业其实是国际产业界的三等公民。
  另据国际有关的研究显示,只有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005年,全国28567个大中型企业的科研经费支出达到1250亿元,大大高于2000年的35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0.7%增加到3.3%,但总体上仍处于勉强维持的水平。

1998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从23577个增长到28567个,但是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总数却从7220个下降到6775个,比重由30.6%下降到23.7%;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总数从11529个下降到11060个,比重由50%下降到38.7%
  潘云鹤说:科研经费支出表现不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投入尤为缺乏。他分析,我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在过去五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占GDP0.9%),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3003亿元(占GDP1.42%),但仍大大低于美国的3125亿美元(占GDP2.16%)和日本的1459亿美元(占GDP3.13%)。
  教育规模远胜水平缺乏社会因素的创新动力
  潘云鹤院士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数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多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但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
  与部分发达国家最好的学生不读工程专业相比,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如果能唤醒其创新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量和质)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工程师社会地位不高,是工程科技人才流失和缺乏创新动力的重要社会因素。一项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
  上海市教委的上海高校各专业设置比例统计显示,工科类专业设置比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工科类5年前占专业总数比例39.7%,目前比例为32.5%。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认为,工程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已成为当前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学校工程专业一次性投入大、教学成本高,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不愿选择需要潜心研究、慢工出细活的工程类专业岗位。相对于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家长也不愿意子女选择工程类专业。
  五方面建议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工业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为此,为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潘云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一是倡导尊重工程的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崇尚求精、求实、求新、精于设计、善于持续的工程精神;鼓励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在全社会树立工程科技和工程师应有的地位;强化工程与科学、产业、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二是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同时,培养和改造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吸引企业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到大学任教。
  三是建立创新型实验与实习基地。在重点大学,建立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和交叉型实验室,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明确企业承担继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责任。以减免税等鼓励形式,挑选信誉高、责任感强、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一批工程教育基地。
  四是强化工程师再学习。建立产学合作的继续工程教育机制,使之增强创新精神。

五是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对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特别支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煤炭、石油、电力等工程科技领域,进行前沿研究、交叉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创新和相关研究开发,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撑。
  相关报道: 技术进步影响人才成长规律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除体现普遍性的规律外,也存在特殊的规律。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成才过程,同样体现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
  通过基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数据库、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发现,我国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才规律可以归纳为成才的社会背景和成才的个人特征两个方面。目前,我国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才的主要规律有:国家导向是我国工程技术人才成才的主要模式;有竞争力的职业声望和职业报酬是工程技术人才取得成功的外部动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是成才的基础环节;多年的经验积累是成才的显著特点;和谐的工作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有力保障。
  很长一段时间里,计划经济在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分布在国有部门。随着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市场在工程技术人才配置过程中基础作用的发挥,非国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才将逐渐成为我国工程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模式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制度激励将比精神激励更加实际和有效,沟通技巧和商业技能变得更为重要。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变化,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近代科学出现以前,技术人员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实践。比如制陶、铸铜的工匠,发明和掌握蒸汽机技术的人员,并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知识的指导。但到了1819世纪,随着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技术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地和科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依靠科学知识的指导。
  到了20世纪以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更为紧密,没有科学知识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想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科技复杂程度的提高,工程技术项目的完成越来越有赖于团队良好的合作。个人单独完成一项工程或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困难,因此团队合作以及协作与沟通技巧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工程科技的发展与国际工程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工程技术进步的影响。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对未来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20032004年度发布的有关未来工程师的报告中,英国和美国的工程精英认为,未来的工程师只有具有超强的分析能力、创造力以及信息和软件技巧等特殊能力才可能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

编自中国工程院课题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才规律》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85083.42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