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市场分析:谁动了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奶酪

日期:2007-08-20  来源:慧聪网  作者:cfmif  点击:
    “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提高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中国造船业近些年一直发展迅猛,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国造船产量增加了500%,而配套产业却严重滞后。

    肥水流入外人田

    “忙,太忙,订单太多,实在应接不暇……”这是在采访国内船厂时,船厂负责人的声音,许多船厂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10年。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韩国船企单月接单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局面被中国打破,中国船企今年1月份承接新船订单140万修正总吨,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50%,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07年5月份,中国造船业已签订了425个船舶定单合约,占全球船舶定单总量的45%,排全球第一位。

    然而自己门前的市场蛋糕,我们却不得不拱手让给别人。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未成规模,因此有60%以上的船舶配套产品需要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配套产品,国内企业无法染指。“眼睁睁的看着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也无能为力。”舟山一位民营船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在舟山,船舶配套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仅10家左右,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为50人以下,主要生产船用油漆、螺旋桨、锚链、船用配电设备、阀门、法兰、水密门、窗和舱口盖等配套件,产品数量小,品种单一,缺乏竞争力。去年,舟山市船业所需配件总量大约是60亿元,而船配产业年产值仅为6.8亿元,九成左右的船舶配套产品来自外地。一方面造船市场一片繁荣,船舶配套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船用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舟山的船舶市场正是中国船舶市场的缩影。

    外资掘金配套业

    是肥肉谁都想咬一口,我国船舶配套业市场缺口巨大,跨国船舶配套商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近几年来,德国MANB&W公司、美国卡特比勒公司、丹麦欧堡工业公司、挪威康士伯船用设备公司等等,都纷纷以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我国船用配套设备制造领域。仅2006年一年,就有15家大型合资或独资船用配套制造企业在华成立。

    芬兰瓦锡兰集团总裁兼CEO乌里·尤汉森表示,中国船舶生产能力的翻倍,符合中国造船业迅猛增长的需要,这也直接带来船舶配套业的巨大机会。

    6月28日,瓦锡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第二家螺旋桨工厂正式开业。该新厂使中船瓦锡兰成为中国最大的定距桨生产商。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镇江的新厂还开始轴系的生产,使得目前瓦锡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从柴油发动机到带有轴系和附件的螺旋桨、推进器等一整套船舶主要配套设备的生产能力,未来将在国内造船企业的设备采购中,赢得极大的市场。

    今年,瓦锡兰将在中国投入1700万欧元,扩建在无锡的侧推装置生产基地和在镇江的螺旋桨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在今年,瓦锡兰在中国上海新建了一个翻修工厂,这个工厂将向船用发动机、齿轮箱、推进器和其它船用设备的业主和运营商提供翻修服务,与中国快速增长的需求保持同步,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翻修工厂之一。在乌里·尤汉森看来,在中国追加投资无疑是明智的,据他透露,去年瓦锡兰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亿欧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外商独资船舶配套企业40余家,中外合资船舶配套企业45家以上。来华投资的主要是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配套设备企业。

    用市场换技术

    在外资红火的时候,有行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了担忧。“从技术方面来看,许多船舶设备的生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性能、质量、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设备和部件国内根本不能生产,只能依赖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起步晚、忽略研发投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发动机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落后于需求量,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不到40%,其中还包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

    而在另外两个造船大国,日本配套国产化率达98%,韩国配套国产化率约85%。

    去年8月,我国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2010年达60%,2015年达到80%以上,全国舾装配套企业600家左右,2010年配套设备产值为420亿元。《规划》还要求,新建造船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及曲轴的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而且合资企业须建立技术中心,消化吸收外方转让的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此《规划》的出台,表明我国正在加大发展配套业的力度,由于我国船舶配套存在着优势产品产能不足、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产品等问题,《规划》此举就是通过股份、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入外资,这有利于中方吸收外方的技术、管理等先进经验,加速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竞争力。

    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相木称,在积极引导外资进入的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船舶配套园区,打造配套生产基地。

    记者从多方面了解到,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的举措促进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包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技术和知名厂商,中外合作双赢发展;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国有配套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有条件的产品,向世界船舶配套制造基地发展。

    中国船舶配套期待辉煌明天

    诚至

    一年前《船世界》周刊创刊之际,我们就格外关注中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因为多年来的“重造船轻配套”,已经让我们尝到了国产设备装船率平均不足40%的苦果。“船壳”工业的警告,配套“瓶颈”的隐痛,无时不提醒我们:没有配套能力的支持,发展造船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

    品牌的启示

    中国船舶配套业虽然整体发展滞后,但并不能埋没其中佼佼者的光辉。

    在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46年磨一剑,铸就了中国船用齿轮箱的第一品牌---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居70%以上,在东南亚市场则高达80%左右。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缘何深受用户青睐而长盛不衰呢?

    杭齿是国内第一家掌握船用齿轮箱自主研发设计核心技术的企业,早在40多年前,他们研发的船用齿轮箱就填补了国内空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先后从德国洛曼公司和ZF公司、奥地利米巴公司、法国标致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日本小松株式会社等引进7项传动装置设计制造技术,并经消化吸收,实现了二次创新。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种前进牌船用齿轮箱。其中GW族系大功率船用齿轮箱、V型倾角传动游艇齿轮箱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杭齿集团总经理冯光说,近三年来,集团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投人达5500余万元,占销售收入的5.5%左右。每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平均有40余项,累计拥有国家专利技术50项,其中船用齿轮箱有28项,并荣获“全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的称号。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杭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围绕技术引进和产品创新,大力度、高起点持续实施了技术改造,将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五”期间,杭齿投资2.23亿元,实施了“高速船用及工程机械齿轮箱”、“大功率船用齿轮箱”等重大技改项目,目前高速游艇已出口发达国家,大功率船用齿轮箱供不应求。今明两年杭齿拟再投资2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增速箱”和“可调螺旋桨”产品的技改。

    前进牌船用齿轮箱的辉煌,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启示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之路。

    崛起的力量

    一个大型造船企业,需要几百上千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因为在船舶的成本构成中,配套产品的比重达到40%以上。如果一艘30万吨油船能创汇7000万美元,那么,其产值大约60%是由配套企业创造的。

    近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船出口,千家受益”的历史遗憾正在悄悄地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蓬勃发展的船舶配套产业园。

    去年3月,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奠基,将重点发展船用推进器、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曲轴、船舶漆、钢板加工、大中小型舾装件、甲板设备等产品,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为大连乃至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船舶配套企业集中区。

    在江苏扬州,已经规划了1000多亩的船舶配套产业园。近日,来自瑞典、日本、芬兰的三家外企和两家南通企业,分别与扬州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园签订了投资协议,主要包括舱口盖、船用厨房设备及克令吊等船用配套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

    “我们要乘着‘水涨’的有利时机,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拉长靖江船舶产业链。”江苏靖江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孙学山一席话,为沿海沿江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遍地开花作了注解

    目前中国造船业在手的船舶定单占全球船舶定单总量的45%,即使保守估计,中国船舶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可以持续至少3-4年。这无疑是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机遇。

    上个月大连船用柴油机该厂同时建造完成两个船用柴油机“巨无霸”--单机功率分别为49680马力和34650马力的超重型柴油主机。两个“动力巨人”的诞生,宣告结束了国内大型船舶柴油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在中国船用柴油机制造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船舶配套业崛起的亮点远不止这些。做强做大船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形成可燎原之势,由此,我们憧憬着中国船舶配套业更辉煌的明天。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81357.31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