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海峡智慧科技研究院落户厦门:旨在打造AI生态平台 预计月底揭牌

日期:2020-07-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厦门工博会的品牌论坛和重要活动之一,2020海峡两岸经贸论坛昨日在厦门举行,不少两岸专家学者看好厦门智能产业发展,认为前景可期,两岸人工智能行业共同打造的海峡智慧科技研究院便落户厦门,预计本月底揭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临疫情防控需求,5G技术和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云计算赋能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面对疫情的冲击,新基建挺身而出,支撑产业空间开拓,澎湃经济动能。2020海峡两岸经贸论坛的主题是“新基建·新智能赋能新时代智造”,两岸众多产业专家、优秀企业和行业协会,围绕工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云技术展开主题演讲和交流研讨,为推动两岸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克林看来,近年来,台湾机械工业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大趋势,在坚持科技创新,培育专、精、特、新骨干企业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这与大陆机械工业有很多契合点。“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必将为两岸机械工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也将创造出更多可探讨、可交流、可合作的融合点。”

   不少与会专家看好厦门智能产业的前景,认为厦门在打造新一代智能硅谷和全球人工智能城市的样板标杆上,已初步具备不少优势。比如产业聚集优势,厦门有智能产业相关企业近200家,数字经济规模占福建省的41%,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许多智能企业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翘楚。在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企业100强中,来自厦门的多家企业上榜,厦门在图像感知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智能语音技术、数据安全领域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台湾人工智能发展协会理事长徐冠胜透露,将于近期揭牌的海峡智慧科技研究院,是由该协会与厦门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厦门市科技交流中心共建,目前与不少厦门知名企业、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旨在两岸携手搭建人工智能、科技交流的人才、技术、成果转换的桥梁,搭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产业沟通应用的桥梁,最终打造AI(人工智能)生态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为企业赋能。

       美国工程院院士陈世卿:做人工智能不能抛掉人脑

           

       昨日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上,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超级计算机科学家陈世卿是首位演讲嘉宾,头发花白的他风趣地说:“虽然我今年76岁了,但我大脑的年龄才36岁,我现在的创新能力跟我36岁时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世卿要强调的是,人脑是老天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的创新能力无敌,不是AI能够比拟的。“AI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不能把人的大脑抛掉,只做AI是不行的,一定要把人的大脑创新的功能发挥出来、匹配AI,综合利用人的大脑创新和AI的速度和复杂性,也就是脑机融合、人机融合,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工智能,才能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应用场景有很多,比如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金融、智能环境、智能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文创等,在陈世卿看来,人工智能只有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才有价值。“5G时代带给我们非常好的机会,人工智能当前最需要解决两个重点,一是要加速研发前沿的应用场景,二是人才培养。”

   “大脑是老天爷给我们最好的创造,但如果不好好保养,很多健康问题便从大脑开始。人工智能和脑科学智能应用场景,首先要解决人类自己的健康问题,通过脑机信号和脑科学,便可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有没有可能抑郁或者老年痴呆,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再比如,智能教育。陈世卿预测的未来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三脑,是自己大脑的延伸,也就是人工智能。从孩子出生时就能进行测试,看看他天生拥有艺术、科学、表演等哪一方面的专长。在未来的学习中,你学,它也学;你忘了,它不忘;你的知识点漏了,它帮你复习;你老了,它不老;你过世了,它还在。你的意念继续留下来,只有你允许的那个人,才可以把你的意念拿出来。

   这个预测,有点像科幻小说。陈世卿觉得能实现,甚至认为,用脑科学和AI赋能教育能节省大量时间,一个人20岁就能读完博士并完成实习,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科学人才。“这种科技方式,能把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完全释放出来。”

   不过,陈世卿很郑重地强调一件事:人工智能的应用,不能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所有最底层的人能够共同受惠,解决人类普遍性的问题,普惠大众。(厦门日报记者 詹文)


       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孙启民:建立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分工与合作

              

       今年疫情发生后,我市智能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在孙启民看来,许多企业积极应对,克服不利影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受益于新基建的推进、协同平台的运作以及复工复产政策的扶持,发展脚步稳健。

   孙启民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不少企业的合同订单从线下转为线上,我市部分智能制造企业还转入口罩机生产,弥补了之前的损失。疫情加速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催生了新形态、新模式,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当下,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转型,缓解它们在变革期间的压力,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正通过建立协同发展平台,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促进专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推动我市整个行业的发展。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51367.812 s, 2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