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行业归属
与大中型装载机行业相比,小装行业的发展可以用“计划外”来形容,不仅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而且至今也没有彻底明确行业归属问题,现实中的小装行业是横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
小装主要指额定载荷在0.3~0.9T之间的产品,也称之为微型装载机。由于行业归属不明确,小装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家技术质量标准,绝大多数小装产品都是在四轮拖拉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此外小装产品目前所使用的配套件主要来源于拖拉机和轻卡,没有小装所需要的低速重负荷专用桥、专用箱等关键配套件,甚至包括小装专用的工程轮胎。由于技术含量很低,导致行业门槛非常低,成为事实上的“不设防”的行业,任何人、企业都可以十分轻易地进入小装行业。
至今小装生产企业的数量是一个“迷”,据工程机械协会铲运分会秘书长陈凯运先生保守估计在200家以上。比较集中在山东莱州、泰安、潍坊、河南洛阳、福建泉州等地,年产销量超过2000台的小装企业屈指可数,多数小装企业的年产销量在200台以下,因此对于小装生产企业而言,成立与倒闭同样容易。
正是由于小装企业的实力十分有限,产品技术含量又不高,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取价格竞争单一手段,以售出产品为目的,而不考虑未来市场的事情。在大装行业常见的信用、服务、品牌等竞争手段,小装行业基本上都没有,除了企业实力差异和产品差异之外,营销理念和管理水平恐怕是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小装产品的用户以农村用户为主,而能够覆盖农村用户的只有农机销售网络,建筑机械和工程机械销售网络都只能部分覆盖农村。和大装销售方式相似,小装产品也要求代理商或
市场分化加剧
与前两年不同是,关于小装有没有市场前途的疑虑基本上没有了。但是,当小装面对由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庞大潜在市场需求时,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业发展水平,显然都不能满足。
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小装市场出现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并不能使小装行业得到良性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度价格竞争,导致小装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低下,销量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整个行业的生存危机。少数先知先觉的小装企业已经开始启动了“革新计划”,在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的同时,借鉴大装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经验,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分销网络,市场竞争趋于差异化。
中高端小装用户的需求变化,直接带动了小装企业的分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和资金实力的壮大,部分农村用户(尤其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用户)对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辽宁鞍山海虹生产的高档小装产品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利用机械装置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避免利用电控、液压等装置升级产品性能后给农村用户带来的使用维护成本上升),而且推出了“无争议”服务。
特别是大装企业介入加大了小装企业压力,2006年底,龙工控股收购了河南白云机电,涉入小装生产领域。
小装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只有做到满足用户需求和引导用户需求,小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现有小装企业已经面临装载机知名企业介入小装生产领域和部分小装用户转向购买大装或小型挖掘机等其他替代产品的双重危机,因此小装生产企业主动升级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市场空间。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竞争和政府规范两方面的因素。就小装行业现状而言,市场竞争过度而政府规范缺失,使得整个产业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运行发展,而一个缺乏发展后劲的产业往往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首先要解决的是小装行业归属问题,使小装产品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定义”,有专门的产品衡量标准。尽管现阶段小装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市场,但未来市场覆盖面肯定是城市与农村兼有,这是因为小装可以广泛用于市政维护、园林建设、建筑施工、井下装卸等领域。
其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小装行业可以借鉴大装行业推行的制造许可证制度,在企业生产资质方面给予适当的限制,提高整个产业的制造水平。
近年来装载机知名企业近年来纷纷涉入小装生产领域,如龙工、徐工、山工等,但大多并未真正生产1吨以下小装产品,阻碍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中高档产品市场容量不足。但是,这也意味留给小装企业的时间并不太多,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和产品升级,从经营理念、产品理念到营销理念全方位自我革新,把自身改造成为一个具有长远发展目标和现代市场竞争意识的制造企业,并获得较大的销量规模,那么在未来与装载机知名企业的竞争中胜出的可能就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