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出海
日前,浙江华仪风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与智利ECOINGENIEROS公司的战略发展合作协议以及第一批78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供货合同。
双方约定,华仪风能主要提供风力发电机组的产品和技术,智利公司则负责开拓包括智利、阿根廷在内的南美市场。此前,华仪风能已向智利出口了两台78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此次合同增添了一台780千瓦及两台1.5兆瓦的风电机组。
据悉,780千瓦风力发电机系华仪风能在引进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独立研发生产的。“这个机组的产业化程度高,结构简单可靠,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恶劣环境。”华仪风能总经理吴运东告诉记者。
吴运东透露,公司与欧洲风电企业德国aerodyn合作共同研发的1.5兆瓦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年内就可投放市场。公司2007年预计生产80台780千瓦的风电机组;2008年除了向市场供应300台780千瓦的风电机组以及50台1.5兆瓦的风电机组外,还“将开始开发2~3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吴运东满面春风,“华仪风能目前已进入行业十强,计划近期内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在上海建立一个风力发电研究开发中心,在乐清建立一个生产基地。”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有50多家企业已经或计划进入风电制造领域,如此前长城电工布局风电制造、长城电气收购银河风电等。此外,自主生产的风电机组成功远销海外,跻身于世界十大风电制造企业之列,国内风电巨头上市在即……在新能源领域,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似乎格外地热闹。
专利之忧
但不能否认,目前本土企业和国际巨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和Vestas、GE、西门子等世界风电开发巨头相比较。
吴运东认为,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外企业非常注重专利的申请。他们往往会申请很多项专利,甚至一些在教科书上阐述的原理性概念,他们也会将之申请为专利,以至于一些欧洲企业都无法在美国销售其产品。“大型跨国公司申请众多专利,致使我国刚刚进入风电领域的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吴运东说道。
其次,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以及技术开发方面还和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风电发展到今天,谁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谁就会赢得市场。”吴运东感慨道。据专家介绍,目前,兆瓦级以下的风电机组国内可以自己设计,但兆瓦级以上的从总体来说国内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
“此外,我国现在的风电机组质量控制体系跟国外相比,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贺德馨认为,“从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每一道工序都要合格。只有每个部分都是合格的,制造出来的风电机组才是合格的。”
“在两三年内,我国企业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因为目前世界三大风电巨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的开发上。但是,一旦他们调头转向我国,那么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吴运东提醒到,“国内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两三年时间充分发展,以便将来能够跟国际企业进行竞争。”
技术制胜
提及国内市场,吴运东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业近几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发展非常迅速,几十家企业纷纷进军风电制造业,“行业洗牌是肯定的,但这是一种快鱼吃慢鱼的竞争。”
风力发电机组是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将来真正能够占领市场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贺德馨说道。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成为一条快鱼呢?
“企业首先要做好技术开发工作。”吴运东如是说。相对于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发展得非常好的欧洲企业来说,“我们现在无异于站在平地上”。要不想“永远跟在人家后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购买许可证、进行联合设计等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外,一定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来消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
“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产品质量。这需要时间。”吴运东说,“风力发电机组完成设计后,一定要进行两三年的检测。首批生产两台样机后,要经过小批量生产、中批量生产,最后才能大批量生产。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技术才能可靠。”
此外,一定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研制1.5兆瓦的风电机组,单是技术开发就需要上亿元人民币,更不要说之后几十台的批量生产了,“没有几亿元,十几亿元的资金,很难把企业做下去。”吴运东说。
贺德馨最后提醒道,“现在我国处于发展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进程中,企业不能为了占领市场而操之过急,必须要打好基础。五年内把基础打好了,下一个五年再去加快速度发展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