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风电装备产业园从“规模”转向“质量”

日期:2014-07-16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日前,从2014年京津冀新能源论坛获悉,目前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能源,以风电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行业正走出低谷。同时,记者也注意到,今年以来,国内以风电设备为主导产业的装备园区亦是发展迅猛,装备制造项目陆续投产,设备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
    风电装备园区规模日益扩大
    “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建立起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施鹏飞在7月2日举办的“2014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暨展览会”论坛上如是说。
    施鹏飞表示,十年间,中国风电产业经历了爆发式高速发展,又跌落低谷,再转入复苏的曲折发展过程。2003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只有5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十,到2013年并网容量达到7700万千瓦,吊装容量超过90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
    得益于此,国内各大风电装备产业园区发展形势乐观。记者从多家风电装备产业园区获悉,从2013年开始,其经济发展情况都十分强劲。
    举例来说,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全疆首家千亿园区,得益于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陆续投产;湘潭高新区的龙头风机企业近两年逆市而上,佳绩不断;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以来风机装备创新捷报频传,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速提升;得益于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得更是如火如荼……
    据介绍,目前,酒泉市已引进金风等国内知名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50家,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产品型号最多、配套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佳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今年酒泉及周边地区风电场的建设再次提速,公司订单满满,正在开足马力生产风机,产值有望超过50亿元。”东方电气酒泉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夏宇表示。此外,除了东方电气,金风科技、京城控股等风机总装企业也是订单满满。航天万源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为民介绍说,公司目前已有8亿元的订单在握,前4个月,公司已生产2兆瓦风机45台,产值2亿元。
   “今年的装机容量会比较高,中国风电行业已经进入全面回暖状态,回暖态势应该也会持续下去。”施鹏飞表示。风电行业的全面回暖,带动了风电装备制造业的集聚,风电装备园区的规模得以日益扩大。
    风电装备园区转向“重质量”
    据了解,我国提出了 “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化”的新能源产业方针,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及规划新能源产业,积极出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加强新能源产业开发区品牌、标准、知识产权建设,逐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促使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
    “十年间,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和风电场开发商从粗放式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向转变,步入稳定持续健康成长的阶段。”施鹏飞说道。同样,国内风电装备产业园区,在规模不断得以扩大的同时,必须开始注重园区的整体发展质量和园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实际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更加关注质量,并不断促进园区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风电装备产业园。
   “今年来天津风电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天津市新能源协会秘书长王长贵表示,而这或许就该是风电装备产业园区对入驻企业的要求——重质量而不是重规模。
    又如,在促进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变大变强的同时,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力促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据介绍,去年由京城新能源(酒泉)装备公司生产的首台2兆瓦风机在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下线,标志着该园区真正实现了大型风机自主生产的能力,从而结束了过去风机靠组装的历史,填补了甘肃省大型风机和电动机生产制造的空白。为了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搭建优越平台,酒泉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帮助、引导现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延长产业链,从单纯的制造企业向“研发-制造-服务”一条龙的综合型企业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风电设备行业还将呈现高增长,龙头企业会获得高于行业增速的发展。入驻在各大风电装备产业园的风电龙头企业,是园区企业的典型,这就要求各风电装备园区首抓龙头企业的综合质量,并在选择入驻企业时按照“高精尖”的要求,不打“数量战”, 而要看重“质量战”。 同时,风电装备产业园区还需不断出台或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质量上拔得头筹的风电装备产业园区。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57121.81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