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度引来业内人士的质疑,所谓海外并购的背后无疑是中国汽车企业希望迅速掌握完备技术和先进管理体系的发展诉求。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跨国并购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企业自身的技术短板和市场瓶颈问题,更是将来确立其全球地位最为快捷的方式。然而中国企业在整体收购海外企业之后,整合有力从而达到最初目的的案例却乏善可陈。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在运营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车企在海外并购中存在贪大求快的问题。
中国争抢外国车企
“到中国去!”这也许是萨博CEO最想对同样处境的外国“难兄难弟”们喊出的一句话。被中国并购,似乎成了国外一些困难车企的救命稻草。但境外急欲脱困的车企对中国资金的渴求以及中国车企对国际化和先进技术的渴望导致了以往不太可能看到的闪电联姻的状况出现。
日前萨博汽车和华泰汽车的闪婚闪离无疑已经成为中国车企海外并购中最大一个反面案例。然而无论是萨博还是华泰,都不会是上演类似闹剧中最先或最后的主角。前有腾中买马,后更有无数中国企业依然觊觎着收购海外车企的机会。
“与这三家企业进行谈判的时候,任何一家开出的条件都让人无法拒绝。我们在谈判时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如果你们放弃,等待的还大有人在。”世爵CEO穆勒一语道破天机,不无炫耀。中国确实有十多家企业都表示出了与之就萨博项目的合作意愿,穆勒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切身感受到由萨博带来的“优越感”。
根据来自德国专业汽车行业研究机构Puls公司的调查显示,半数德国民众对中国企业并购欧洲汽车企业持怀疑与排斥态度。同样在国内也有类似调查,根据盖世汽车网的调查结果,7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内企业对萨博的争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支持政府的介入和管制;只有16%的人士认为这是由于海外被收购资源的紧缺引发的必然现象,“僧多粥少”是现实因素;同时,另有8%的人士表示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还“不好说”。
汽车营销专家王丽指出,在诸多欧美成熟企业的并购案中,为了更好地确保并购整合的有效性,必须在初期的目标筛选甚至评估阶段就要考虑战略的吻合度以及被收购目标的独立价值,大量的前期调研包括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被收购目标展开的尽职调查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而在中国,这些参与海外并购的车企中,民营企业占了大多数。决策快无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数处于二三流位置,其对采取通过收购海外资产迅速崛起的手段跃跃欲试,而且多是在短时间内便决定数亿欧元的投资规模,其“饥渴”状态,自然给外界造成了中国企业经营随意、一哄而上的印象。从而造成了中国车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某些外企利用其对技术以及品牌的渴求坐地要价的现象。
王丽认为,在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中,企业决策者应保持理性的头脑,克制冲动,以最合理的出价实现最成功的收购。这也是一家成熟企业应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