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汽车市场最后的争夺战点评

日期:2011-02-28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点击:
    谁“资源”了谁?

  不过,在这场拉锯战中国外车企更为主动。

  “我们的确在谈,但现在不好说。”5个月前,时任上海汽车副总裁的叶永明曾对《华夏时报》透露与捷豹、路虎接洽国产的事宜。

  近半年后,捷豹、路虎的国产伙伴并未敲定,倒是斯巴鲁按捺不住骚动的内心。早在去年12月,日本媒体便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斯巴鲁与奇瑞将合作的新闻,该新闻称斯巴鲁母公司富士重工计划在2011年投资300亿日元在大连建设合资工厂,2013年将正式投产,初期产能为5万辆,逐渐将达到15万-20万辆。

  事实上,无论是捷豹、路虎还是斯巴鲁,市场号召力都颇为有限。

  尽管斯巴鲁去年在华销售达到5.7万辆,但全球销量始终在60万辆徘徊。捷豹、路虎自从被印度塔塔收编,虽然英国豪华车制造商捷豹、路虎2010年全球销量同比上涨19%,至232839辆,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全球油价上涨、产品小众化等劣势将制约其未来销售预期。

  海外市场的悲观预期,却丝毫不影响其在华的发展,斯巴鲁销量同比增长60%、捷豹同比增50%,路虎更是达到了100%的增幅。

  上述品牌的共同特点就是“小众化”。这种小众化在其“非主流”的品牌和产品营销打法上尤其明显。斯巴鲁通过赛车运动以及消费者体验式活动,大打汽车文化牌,吸引了一大批铁杆的车迷。同样,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男主角宋思明驾驶着那辆路虎老款揽胜悠悠地对女主角说:“男人,应该拥有一辆路虎。”一句话,路虎悄无声息地给自己打了广告。

  从斯巴鲁、捷豹、路虎的发展轨迹看,由于定位关系,这些品牌的发展相对缓慢,但“三线演员”到了大陆依旧成了“香饽饽”。

  一方面,不管其在海外市场表现如何,但上述品牌在国内依然受到市场追捧,另一方面,国内车企尤其是自主车企出于多种原因希望成立合资公司。

  首先,合资企业的利润不可小觑,远非自主车企可比,以大众为例,有媒体报道称去年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获得税前利润7.03亿欧元,其中2.86亿欧元来自中国市场,是2009年同期的3倍。而近3亿欧元的利润已经占到大众集团全部税前利润的40%。显然,作为合资方,大众在华的合作伙伴利润分成同样可观。

  其次,“十二五”指向性相当明确,即汽车集团化趋势,未来弱小未成气候的车企很可能最终被收编,这尤其令民营车企压力倍增。一位民营客车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曾私下向本报抱怨批地难,对于他们而言,惟有迅速壮大自己,让资本和实力成为谈判筹码。

  与上述两点相比,渴望做大的自主企业与国外品牌合作最关心的还是技术,对于国外品牌不想将技术共享,最终仍难以提升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一说,日前长城汽车新闻发言人商玉贵对媒体证实,长城汽车不会接受捷豹、路虎以CKD国产化组装方式合资。长城汽车坚持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共同开发、联合生产。这将可能成为双方展开拉锯战的节点之一。

  “显然奇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是国企,且全国经销商网络众多。”一位资深媒体人回忆,国内汽车合资公司从谈判到最终成立最慢的是东风雪铁龙,“我印象中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而北京现代因为是政府直接介入,用了半年多就成立了。”他相信,有政府背景的奇瑞显然会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哪个自主车企与国外品牌在华合资,假以时日都很可能像宝骏、传祺、启辰一样,推出合资公司旗下的自主品牌。在这场最后的“壳资源”拉锯战中,很难说谁资源了谁,也应了《三国演义》的开篇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38112.937 s, 2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