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至17日,本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进行了联合调查。调查主题为中国汽车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趋势。共有3037位业内人士参与。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在此期间中国汽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在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则并不乐观。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数年的销售预期被业界普遍看好,但整个产业在接下来的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存在诸多变数。25%的人士认为产能过剩危机将加剧。对于产业集中度低的历史遗留问题,有14%的人士乐观预计将会在“十二五”得到明显改观,并有望大幅度提升。18%的人士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市场的整车销售规模将达到顶峰。
与此相对应的是,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开局之际为缓和道路交通压力采取的治堵限购政策,在业界看来则极有被其他城市不断效仿的可能。这对整个市场的销售又将起到一定的抑制。
矛盾的对立与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将产业升级与市场巩固过程中的复杂程度表露无疑。
扶持自主品牌
悲观人士认为,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并不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国际性零部件集团巨头出现的希望渺茫,整车出口比例也难以取得大幅度的提升。调查中,仅10%的人士认为自主品牌有望在这一时期主导市场份额。
一直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最佳利器——新能源汽车,也只获得了8%的人士认可。目前,尽管已处在最后审批阶段的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被曝出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希冀在提升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在出口方面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并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但认为这一目标有望达成的人士仅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