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8日,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853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新亚洲”号在上海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在高新技术船舶设计建造领域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化、系列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853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是国际上主流集装箱船型之一,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建造难度的特点。“新亚洲”号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自主开发设计建造5艘同类型船舶中的首制船。目前我国手持该船型订单达13艘。
据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5.5倍。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从6%提高到近20%(以载重吨计),以修正总吨计市场份额与日韩的差距由20至30个百分点大幅缩小到10个百分点以内。油船、集装箱船手持订单超过日本,市场份额分别从不足10%提高到30%和21%;散货船手持订单超过韩国,占世界市场份额28%。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分列第4、第6和第10位,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中国从世界造船业第二方阵一举跃入第一方阵。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完工量达到12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船舶977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量的81%;新承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0%,其中出口船舶5722万载重吨,占新承接船舶订单量的89%;手持船舶订单129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船舶11307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7%。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1%、38.7%和29.5%。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船舶产品出口金额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61.9%,超过去年全年出口总额。船舶产品出口到142个国家和地区。船舶进口9.4亿元,同比增长125.8%,超过出口增长63.9个百分点。
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相木表示,今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出现了两个积极的动向,一是骨干船厂赶超提速,我国手持船舶订单进入世界前10强的船厂排名有所提前;二是地方船厂产能快速释放,前三季度,造船产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1.7%、50.3%和44.3%。
今年前三季度,国际造船市场延续去年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劲,景气度远远超过年初各国专家的预期。各类船舶新船成交价格持续上扬,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今年1至9月世界新船累计成交量达2993艘/17840万载重吨,已经突破去年全年创出的历史最高记录(1.67亿载重吨)。从当前国际造船市场形势看,国际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航运市场持续走强,造船市场将进一步兴旺。据目前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测算,预计2007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1600万载重吨。
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张相木在分析船舶工业未来发展时表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船舶工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制定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决心要把船舶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国际船舶市场近年来持续兴旺,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但出现“陡降”的可能性不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强劲。从全球产业重组来看,国际分工已经基本形成,世界造船产业转移是一种规律。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雄厚。我国造船设施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已经接近或达到日韩的水平,2006年新接船舶订单超过了日本,多数船厂2010年前的任务已经饱满。面向未来,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发展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我国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势头不可阻挡。
但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比如,世界造船业竞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国造船竞争力面临真正考验。国际船市调整压力加大,世界造船能力快速扩张,供需矛盾将成为突出问题。再比如,国际造船规范、标准不断升级,我国船舶工业应对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另外,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等等。
张相木认为,我们还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中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我国自主设计的三大主流船型经济性指标偏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小型造船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内在素质仍有较大差距。二是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近几年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平均只有40%左右,LPG船、化学品船、大型集装箱船等平均不足20%。目前国内船舶主机缺口达50%至70%,大缸径中速柴油机基本依赖进口。关键配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隐忧逐渐凸显出来。三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大部分造船企业万美元产值耗电量超过日、韩造船企业的3倍;占造船总成本60%以上的大宗原材料消耗与日韩差距更大,我国船厂钢材利用率约为85%至88%,而日韩达到92%至95%;我国同型主流船舶船体设计自重比日韩高7%至14%。四是造船能力扩张过快。近年来受持续兴旺的船舶市场的刺激,大量的民营资本、外资在沿江沿海地区投资建设船厂,一大批规划外造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张相木介绍说,新时期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然后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流船型设计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具备主要高新技术船舶和新一代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高新技术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二是船舶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领域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三是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迈上新台阶。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造船效率达到20工时/修正总吨,钢材利用率达到92%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降低50%。四是综合造船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世界造船前10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世界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的主要生产国,造船效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企业的顽强拼搏,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张相木认为,一是骨干造船企业要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造船企业。二是中小型造船企业要立足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