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海关总署公布了6月份的进出口统计数据,6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62万吨,是2008年9月份以来首次突破500万吨,较5月份增加6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3.01%。
与此同时,6月份进口铁矿石4717万吨,比上个月减少了473万吨,同比下降14.69%,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
6月份的海关数据,看似有利于钢厂增收降本,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随着6月底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取消以及国内外钢铁需求的减弱,以及三季度长协矿价将倒挂的牵绊,刚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国内钢厂,也许又要经历日子最难过的一个季度。
7月出口再度大跌
尽管6月份的出口钢材量依然在回升,但据了解,进入7月后,钢厂出口已经跌到谷底,不管从数量还是价格上均出现大幅下滑态势。
国内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的最新统计报告就显示,7月份热卷的出口数量就出现大幅下滑,总体缩水近50%,特别是几大主力出口钢厂,下滑更为明显。沙钢本月出口初步计划为6万~7万吨,较上月下滑4万~5万吨,鞍钢、本钢等国有出口大厂本月也只有5万吨出口计划,相比上月,鞍钢减少了12万吨,本钢减少了10万吨。另外,宝钢、济钢、莱钢、新钢、唐钢等其他钢厂也有不同程度下滑。
价格方面,为了争取足够的订单,钢厂出口报盘价格也在下调,比如涟钢本月热卷出口FOB报价为590美元/吨,较上月回落50美元/吨,莱钢出口报盘价格为600~610美元/吨,而个别钢厂最低已有550~560美元/吨的FOB报价。
出口受阻的钢材,再次回流到国内市场,也再次加大了本已过剩的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
自4月中旬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直持续下跌的态势,持续时间之长已经超过了业界的预期,而7月又是传统需求淡季,预计国内钢铁市场仍将维持弱势下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