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前些日子,中汽协召集国内十大车企成立联盟,共同制定电动车标准,这个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何不同?
董扬:中汽协在这其中主要起一个服务和协调的作用。下一步,协会将设立T10电动汽车工作组,组织十大车企对我国电动车现状进行调研,开展联合制订电动汽车标准的准备工作。今后该联盟还将统一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如电池的规格、电机的性能以及电控系统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将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技术水平和消费市场,而不是像传统汽车研发那样照搬国际标准。
中国能源报:许多车企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对此您怎么看?
董扬:这是一个好现象。当然也有一些企也并不热衷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此,我们不能批评这些车企重视传统汽车而轻视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很复杂的过程,实现产业化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事实上,在汽车发展的几十年来,已经减少98%有害气体排放,油耗下降一半,安全性提高几倍,可以说,在中国汽车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改进传统汽车和研究新能源汽车一样重要。
中国能源报:许多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有了突破,但依旧不能够大规模的推广,您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难度是什么?
董扬:从“十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从过去的8亿元增长到现在的50亿元。在本土企业中,众多厂家都十分重视电动车的研发,但绝大多数依靠国家“863项目”支持研发,尚未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和规模。由于我国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布局分散,发展不均,尚未形成协同和集群效应。在今后的10到20年之内,传统汽车技术水平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
我国目前推动电动车最大的困难有两个方面。首先,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价格比不如传统汽车。中国的消费群体很庞大,各个地区、不同阶层都存在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差异,消费品必须做到细分才能符合市场的各种需求。假使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辆汽车,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为了环保节能而去首选性价比更低的新能源汽车。其次,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在新能源汽车的工艺完善、批量制造、成本控制、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相关部件的报废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这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存的难题。
中国能源报:比亚迪、奇瑞等汽车企业都声称自己拥有了核心技术,您认为他们处在从研发向产业过渡的阶段么?
董扬:比亚迪,奇瑞等都说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其中原创的、高水平的技术并不多。相比丰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只能说是在一些零部件、一些领域有了突破,产业化和规模化还并不完善。我国的汽车业也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在汽车投入、研发和汽车普及方面,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不如德国、日本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
中国能源报:一些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关键的就是要突破电池的瓶颈。
董扬:我同意大部分专家的判断,必须加大电池研究和电池产业化的投入。在过去的15年内,我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跨过这个门槛儿还是要一个阶段。我国目前已经全面开展了锂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的研发,但是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上依旧不能打破国外的垄断,如IGBT模块。我国有大量的稀土资源,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电机材料;我国有丰富的锂资源,但是锂电池的开发应用依旧落后。我国目前还缺乏将资源转化为实际材料的能力。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如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我国汽车市场的结构是否起了变化?
董扬:许多人认为,外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也必须发展,这不是跟风的行为,而是要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这点出发,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相比,传统汽车的节能性能改进也同样重要。我国目前有5000万辆汽车,油耗下降1%,相当于减少50万辆汽车的油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大家都应该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汽车产品结构调整方面,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都达到了调整汽车生产销售结构的效果。今年3至7月份,我国汽车连续五个月单月销量都超过百万辆,汽车厂商也不断推出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汽车。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节能评价活动简报》上可以看到,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节能方面进步很快,有的自主品牌车型的节能效果位于前列。但是1.0L以下车型的数量仅占车型总量的2.6%,销量仅占5%。为此,我国汽车工业应加大小排量车的研发力度,以提供更多车型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