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机械力代替人畜力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向社会提供更多农产品、畜产品的重大措施。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单产有了几倍十几倍的提高,一个农业劳动力向社会提供的农畜产品除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外,还可满足社会几十人的生活需要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工业原料。在这重大变化中,除了采用农畜良种、合理施用化肥及良好灌溉技术外,使用机械替代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原因。农业机械化稳定和发展了农业与畜牧业,并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高低已成为衡量各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本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法、德、意、日、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至70年代相继实现了粮食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
与此同时,美国在棉花生产方面从种植、机械收获及机采棉的清理与加工方面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90年代以来,美、加、澳大利亚、英、法、德、意大利、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如甘蔗、甜菜、马铃薯、花生、油菜籽、部分蔬菜等从种植到收获也都实现了全过程高度机械化。畜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工厂化饲养。农业劳力占全国总劳力的比重降到2%—8%。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菲律宾、南美等一些国家,也在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采用拖拉机配套农业机械进行耕整地、播种、收割、机械排灌、手动与机动植保机械防治病虫害、机械脱粒等作业。但总的看来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只相当除美国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50至60年代的初期的水平。
前苏联在80年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高,粮食作物、甜菜、亚麻等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畜牧业的集约化养殖都已实现机械化,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仅47%—51%,棉花收获机械化45%左右。90年代,苏联解体后,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变化,土地经营规模的缩小,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下降。
2、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特点
国外农业装备的水平和特点,主要以经济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土地经营规模、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化服务体系、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美国在本世纪40年代领先世纪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个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当前依然在种植业、工厂化畜禽饲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高度机械化水平,科学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87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了55300美元,是当时其他发达国家的4倍,居世界第一位。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福特公司等大型跨国农机公司生产的农业机械生产率高,性能先进,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制造质量好,使用可靠,方便、舒适性好,为世界先进水平。在本国和世界使用广泛,深受用户欢迎。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美国工业如机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用飞机等先进生产资料和装备,使农业几十年以来一直成为主要出口产业。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的比重,大豆已达到30%—40%、玉米25%。实际上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数。为了适应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需要,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等农机厂商,已向农业提供了大量保护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