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形的手”援救
道达尔首席执行官马哲睿曾主张,对于那些力图满足市场能源需求且不断创新的企业,政府不应干涉。但是最近他却表示,近期形势表明,政府需要考虑为能源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援——油价持续下跌,导致此类资源和技术的开发缺乏经济效益。
不仅仅是道达尔,跨国能源企业的高管们近来纷纷表示,决不能舍弃碳捕捉和碳埋存等环保举措,而油田必须以尽可能有利于环保的方式开发。不过,雪佛龙德士古已经发出警告,称澳大利亚的限额和交易措施可能使高庚天然气田的开发变得无利可图。
因为金融危机,壳牌已经放弃投资于世界第一大海上风力发电场London Array建设计划,转而专注于风险更低的美国陆上风电项目。环保主义者担心,由于政府动用数以千亿美元的资金为银行纾困,而压缩了在环境项目的投入。
不过,马哲睿的中心思想是供应安全,而不是环境。马哲睿及其他高管认为,随着油价下跌,开采足够的能源以满足需求将愈加困难,这将可能延长经济衰退期。
石油输出国组织也表达同样看法,他们希望以此证明每日减产180万桶原油的决定是合理的。“油价急剧下跌,其速度和幅度都是空前的。油价经过此轮下跌后,许多现有石油项目可能岌岌可危,其他项目也可能被取消或推迟,这将导致中长期能源供应短缺。”
目前很多成本较高的项目已遭延期,如加拿大油砂和西非深海油田,俄罗斯什托克曼气田等巨型项目的开发也变得更加艰难,因为该油田的开发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正挣扎在信贷紧缩之下。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监督机构、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在最新预测报告草稿中,认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根本无法提高产量。高盛分析人士表示,俄罗斯许多大型油田出现老化,而那些旨在鼓励企业开发新油田和提高老油田产量的减税措施力度过小、实施时间过晚。
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能源产业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满足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这一结论是该机构对世界一些大油田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报告将于3月发布。据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需投入3600亿美元用于提高石油产量,才能满足未来世界对能源需求。
IEA的报告指出,全球油田产量以每年9.1%速度下滑,即便用于提高产量的投资到位,也将以6.4%速度下滑。在油价处于低位时,更难以推动旨在阻止产量下滑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石油公司常常会选择关闭油田,而不是投入更多资金。相反的情况在北海地区就可以感受到,油价多年居高不下,驱使一些投机基金出手挽救油田。
事实上,其中许多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股价下跌正在苦苦挣扎,信贷紧缩蚕食了它们为生产项目提供资金的能力。随着信贷吃紧、油价下滑,投机基金也会选择撤离,它们不会在没有利润的地方停留。
“吃小鱼”的最佳时机
能源交易商Vitol负责人伊恩·泰勒表示,能源业即将掀起整合浪潮。“这是15年~20年内的最佳机遇,因为许多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其资产总值。”的确,就在他发言后不久,BG公司就宣布收购昆士兰天然气公司。此次收购价格与昆士兰天然气公司之前的股价相比溢价80%,但对这家澳大利亚公司天然气储量的估值,仍然比不上去年夏天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对类似资产报价的一半。
对那些大市值的公司来说,机会比比皆是。多年来,虽然收入屡创纪录,但它们的市盈率相对较低,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发现新油气田或收购大型公司来获得增长,致使股价下降。现在这些公司坐拥大量现金(比如埃克森美孚),而且负债极低,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收购行动。正如BP首席执行官唐熙华所说:“我们认为,目前的动荡或许会为我们创造机会,我们将非常密切地关注这些机会。”
道达尔据称正在打加拿大石油公司Nexen的主意。在过去6个月内,Nexen公司股价下跌超过50%,这意味着收购该公司代价不再过于昂贵。与此同时,其他大型石油公司高官们也纷纷表示,在金融危机时候,他们密切关注美国能源公司,如阿纳达科等。
泰勒表示,多年来,昆士兰天然气公司液化天然气资产,对业内极富吸引力,只是这部分资产过于庞大,过于昂贵,所以让巨头们举棋不定。如今,它再次进入各跨国石油公司收购的雷达网。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莫里斯·伯恩斯表示:“在过去的经济低迷时期,我们看到成功企业都做了些什么呢?它们进行整合并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当经济恢复时,它们就以更好的状态出现在业界。”但是,能源的未来并不是掌握在这些公司手中,而是取决于各国国有石油企业的投资决策。原因很简单,企业能否得到充足的资金将取决于政府。
随着需求缩减和油价下跌,各国国有石油企业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那些业绩平庸的中小企业,因为这是“吃小鱼”的最佳时机。(杨万雄)
巴斯夫:危机时代也做加法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化工行业,但有140年历史的巴斯夫看惯了世界经济的起起落落,不会对此太紧张,我们将耐心等待危机过去。”巴斯夫亚太区总裁贺博科表示,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不会改变。
机会蕴藏于危险中,巴斯夫似乎深谙此理。有心人注意到,在世界化工市场上,巴斯夫正在全球逆市扩张,危机中两度出手收购。继去年9月全资收购汽巴公司后,巴斯夫又宣布收购比利时瑞克塞尔公司部分聚氨酯业务,两者之间间隔仅仅1个月。
贺博科表示,这是巴斯夫应对危机的一大思路——经济萧条之时,正是收购成本最低的时候。巴斯夫未来仍将继续兼并收购,化工、建筑、电子产品,只要能优化公司业务的企业都是他们的目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节能减排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巴斯夫在欧洲早就推出的建筑、汽车行业的节能方案,如“节能屋”、汽车节能创新方案,这无疑很好地迎合了全球关于环保的需求。(顾鸣远)
陶氏化学:连环套闹苦情剧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陶氏化学与PIC、罗门哈斯之间的“三角恋”就成为化工业关注的焦点。2008年7月15日陶氏化学宣布与科威特石油公司旗下子公司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合资成立科陶石化公司(KDP),陶氏化学与PIC公司将各持有KDP50%股权,为此PIC公司将向陶氏化学支付75亿美元现金。同时,陶氏化学还宣布出资154亿美元,收购罗门哈斯,并承担罗门哈斯30亿美元债务。但2008年12月下旬,PIC公司突然宣布终止KDP股权交易——油价暴跌使得主要依靠原油开采和出口的PIC损失惨重,不得不忍痛放弃交易。这意味着陶氏化学拿不到PIC支付的75亿美元,其收购罗门哈斯的计划也陷入困境。2009年2月3日,陶氏化学向媒体透露,罗门哈斯收购案暂缓执行。
这两笔交易搁浅使陶氏化学谋求原料自给和业务转型的努力付诸东流,金融危机的“骨牌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壳牌:中国项目不会因危机调整
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日前公开表示:“我刚跟壳牌总部董事会开会讨论过,壳牌在中国的任何项目不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推迟和调整。”
林浩光同时强调,壳牌不但不会推迟在中国项目,相反,这次危机让他们看到了加紧推进一些项目的机遇。壳牌在中国有三个大的项目已到了推进的成熟阶段,因为这次危机,导致包括基建等在内的各种成本的降低,反而让项目推进起来更加方便。他透露,这三个大项目中有两个是按原计划进行推进,另外一个则是因为在危机的到来时看到机会而促成推进的。但林浩光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这三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林浩光透露,壳牌在中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加油站,拥有分布于全国250个城市的润滑油分销网络。他表示,目前壳牌在华投资已经达到40亿美元,是在华投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壳牌中国的经营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壳牌全球董事会一致认为,在中国投资的风险比较低,对计划中的壳牌在中国的投资,壳牌董事会完全同意,如果有调整,则是向好的方面调整”。
林浩光表示,壳牌推进的项目是几十年的大项目,现在经济危机来了,物价等各种成本正处在比较低的时候,如果有资金,正是推动项目的好时机。他同时透露,今年壳牌在中国的招工计划不会有任何改变,也没有裁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