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振华港机如何做成行业世界第一的故事

日期:2008-06-06  来源:慧聪网  作者:《装备制造》杂志   点击:
满载港口起重机的振华港机运货船正通过美国金门大桥
16年前,集装箱起重机市场还是欧美、日韩等产品一统天下,振华港机十几个创业者坚定地喊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1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环视全球,振华港机已然卓立在世界的东方,成就了王图霸业,当年群雄声匿迹。ZPMC品牌的港口机械装备已经打入了6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振华港机每年的增长速度为40%-50%。2007年,振华港机实现工业产值约210亿元。

ZPMC可吊三个40英尺箱的岸桥
今天看来,振华港机的全球化发展极富传奇色彩,非常激动人心。振华港机为什么能够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装备制造》杂志记者深入振华港机,在曲折传奇的故事中,在被振华港机人创业的豪迈、创新的激情和创造的底蕴深深感动的同时,记者在努力理解着业界王者的精神。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是一门艺术”

    振华港机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是苦战赢得市场竞争的历程,是要有大智大勇作出正确决策并切实执行正确策略的历程。

上海振华港机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鼓励大家,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成不了事业。当时,振华港机创业者认为,港口起重机械这个产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这个行业必定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有劳动力优势,中国人又聪明又爱国,只要抓住机遇,这个市场未来必定属于中国人。于是,振华港机人决心在集装箱起重机械领域放手一搏,十几个志同道合者,用100万美元,以“振兴中华”为最高理念而为企业取了“振华”的名号,开始了振华港机的事业。

    振华港机首先要面对的是非常实在的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当时,国际集装箱运输已进入成熟期,船舶大型化要求起重机实现快速装卸。中国也开始出现从事集装箱作业的天津港、上海港等港口。但是,国内港口使用的起重机大部分都是从德国、日本和美国进口的,牌子多,国别多,维护保养是大难题。国内生产的起重机设备因传统、习惯和质量等原因,无人问津。

安装在法国勒哈佛码头的ZPMC制造的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
企业初期的发展战略常常会避开强敌。按照常规思路,振华港机诞生后,首先会利用熟悉的国内周边资源,推销产品。这样,企业可以积累起步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再图谋做大。然而,振华港机人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的第一战,没有选择国内,而是放在了强手如云的国外。

    这样的设想在当时简直是异想天开,其难度几乎无法估算。因为,当时国外一些生产港口起重机的企业实力甚强,如日本三菱、三井、石川岛,德国的克鲁伯、诺尔,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不仅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而且控制了核心技术。最关的是,振华港机连“国内联赛”都没有参加过,通常意义上根本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

ZPMC制造的安装在巴西桑托斯港的1000T/H的装船机
 此外,当时国内机电领域的产业积累也不足以支撑振华港机在国外作战。自身不强,“配套供给”落后,却偏偏要选择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一场“你死我活”的硬仗,在许多人眼里,振华港机当时的选择是没有出路的。

    然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振华港机要么就干不成,要么就做世界最好。在国内比也是比,在国外拼也是拼。既然国内国外都没有经验,干脆先从国际市场干起。而且,时下国人大都偏爱“洋货”,尤其是在港口起重机设备产品上,一些国内港口宁愿花高价买国外的产品,也不愿意尝试国产设备。所以,国内的市场未必就比国外的市场好。而且市场是可以去攻占的,观念却难以在短时间里得到改变。振华港机管理层拍板:把第一把火烧到“强敌”的地盘上。

现在看来,当时振华港机要在“列强”面前放的一把火,只能算作是“心火”。这火里饱含了创业的豪情与自信,尽管不乏理性,但按照常规思维,它点燃的希望很小。关于如何在当今世界里做大做强企业,世界著名企业领袖、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个主张:“要么做到行业的第一第二,要么就从这个行业滚蛋。”振华港机定下的发展策略,正是不谋而合。
振华港机的海外市场开拓之路起步十分艰难。振华港机成立不久后,就利用各种资源造出了集装箱起重机。但在集装箱起重机这样的大型设备领域,世界上没有多少港口愿意冒风险相信几乎没有一点“名号”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振华港机的产品一度备受冷落,一些竞争对手还谗言相向。

    面对困局,振华港机从不轻言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振华港机的产品终于在温哥华取得了突破。“1992年底,加拿大温哥华港口决定要一台集装箱起重机产品。当时,阿根廷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的企业都在抢这个订单。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还可以,尤其是价格比较低,机会终于垂青了振华港机。”振华港机总工程师符敦鉴向记者回忆说。

ZPMC研制的新产品:一次可以翻三个火车皮的三翻式旋转车钩翻车机
振华港机上下憋足了劲要将第一台产品做到最好,像制作工艺品那样来制造起重机,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在全力以赴的工作了许多个日夜后,第一单成功交货。这个第一单尽管没有为振华港机带来多少利润,但为振华港机赢得了好名声。第二年,温哥华又从振华港机买走一台设备。1994年,美国迈阿密港一次性从振华港机订下4台产品。对手依然企图用谣言和诽谤甚至官司来封杀振华港机,但眼见为实已使各种非难自动流产。

    随后,凭借不断创新的新技术和低成本优势,振华港机的产品迅速在美国东西海岸港口“点亮”。当振华港机接连拿到美国东西海岸港口的第五个合同时,英国专业杂志《CargoSystem》在其头版发出惊呼:“ZPMC席卷美国”。当振华港机进入欧洲6国,该杂志又惊呼:“振华港机尽收欧洲订单”。在以后的岁月里,振华港机相继攻克了老牌起重机国家——德国市场,以及以民族感极强而非常排斥外来产品的韩国市场等。美国西海岸的标志之一新海湾大桥,是当今世界公认难度顶尖的工程。由于工程难度太大,前往竞标的许多世界知名重工企业都铩羽而归。振华港机依靠实力拿下了全部5万吨钢构件的制造合同,令同行侧目。在“威加海外”后,国内市场已是不攻自破。

    如今,振华港机的产品已远销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占有70%以上市场份额。绝大多数昔日的强硬对手,尽皆败倒在振华港机的脚下。振华港机在行业里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响:只要振华港机去参加竞标,绝大多数国外竞争对手只有赶紧夹起皮包悄悄地走开。

    在港口起重机领域,振华港机登上了王座。

    “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敲不开世界市场的大门”

    振华港机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是全力进行自主创新的历程,是依靠自主创新杀开血路、打下一片天地的历程。

 ZPMC振华4号正向盐田港运送13台轮胎吊
“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敲不开世界市场的大门。”振华港机领导说。当初,振华港机作为新成立的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技术积累。怎么办呢?振华港机管理层认为,对于科技创新,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如果要等到技术领先了,再去占领市场,机会也就丧失了。所以,企业要发展,要想在技术领域获得超常规的突破,只有“一边战斗,一边成长”,“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不能隔离。

    振华港机强调:要将创新视为企业的灵魂。“振华港机的创新从来没有停过。”早在1992年振华港机刚刚成立时,董事会成员就通过了每年将2%的产值投入科技研发的决定。

    “人总是有潜力可挖的。”管彤贤总裁说,“我们的队伍专干别人干不了的活,专打别人打不了的硬仗。”为了提升技术水平,振华港机通常的做法是让年轻人迅速学会已有技术,并给予足够的机会,创造环境,逼人创新和成材。在推行科技创新上,振华港机倡导的理念是:敢打敢拼,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而一旦科技创新获得突破,振华港机的奖励也是惊人的。振华港机每年在奖励科技创新上的支出,达到了千万元。2006年,振华港机就设立了4个百万元科技创新大奖。

安装在青岛港的振华港机制造的目前亚洲最大的2500T/H卸船机
1993年大学毕业进入振华港机、现任技术开发部副主任兼系统开发二部总经理的杨玉清自豪地向记者说起:“在振华港机工作的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公司会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予我们最好的锻炼和成长机会。我们大学生进公司的第一年,主要是学习。而在第二年,就有机会负责500万美元的项目。责任和机会并存,形势往往不允许我们失败。”在这样的环境中,到振华港机工作的年轻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树”,否则就面临被淘汰。

    振华港机副总兼开发办主任田洪,1995年31岁时,被派带领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团队,前往美国奥克兰港主持世界上首创的刚性连杆的大梁折臂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开发。那是振华港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需要全部由振华港机自行创新设计的新产品。这套产品一切都必须按照美国的工业规范来,而规范又多得不可能一下子熟悉。一家日本公司就因此被迫返工,损失了3000万美元。同时,这套产品已经成为了世界港口都瞩目的新产品,设计制造成功与不成都将倍受关注,并将直接影响到振华港机的未来。“我们在港口附近租了一套华人别墅,吃住都在里面。我们一睡醒就起来干活,干累了就躺一会儿再起来干。这样没日没夜地干,这帮年轻人累到想哭想叫,但大家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结果,20多个年轻人完成了80来人完成的任务,并且将工程时间缩短了近一半。此役为振华港机获得了赞誉,为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条件。

振华港机创新的最大特点是紧紧盯住市场。“我们成功,是因为我们抓住了市场。每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把它牢牢抓住,而且随之在新的领域刮起旋风,并席卷了市场。”振华港机经营办副主任兼市场部总经理陈凯告诉记者,“创新的‘灵感’从市场中来,创新成果也将服务于企业。”由于用户指定要用振华港机的产品,振华港机的第一套电子控制系统,在还没有开发出来之前,理论上已经很成熟了,因此,作为技术开发人员,除了做到成功,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了。

    振华港机先后招收了许多人才,他们成为振华港机的技术骨干。现在,振华港机有800多人专门从事研发工作。从1992年到1999年,振华港机在不断引进、培养造就技术人才,追赶世界领先技术的过程中,自身水平逐步得到提升。通过与德国西门子、瑞典ABB等世界一流的强手进行技术合作,振华港机基本实现了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开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越。在创业之初,振华港机曾经拜日本日立为师,但如今双方的技术人员共同讨论问题时,日方却只能洗耳恭听。

    从2001年开始,振华港机的创新产品如潮水般不断涌出:

    ——2001年,振华港机攻克了DGPS+磁尺双定位关键技术。这项技术结合集装箱起重机的特点,开发出能够让场桥机构和GPS协调运行的控制软件。新的场桥产品克服了GPS盲区影响,提高了起重机定位精度一倍以上(误差精确到±1.5厘米的军用级),从而实现了场桥精确定位、直线运行、自动纠偏、箱位管理四项功能。现在,使用该技术的场桥产品已向海内外销售了278台,创汇2.8亿美元。

    ——2002年,振华港机开发成功了全自动化码头用的双小车岸桥。传统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只有一部小车实现装卸船作业。装或卸的作业全过程由于只有一部小车单独完成,作业路程长,效率低;另外,在对地面运输车进行装卸时,由于钢丝绳悬挂达40到50米,对位不易,效率较低。

振华港机设计开发的全自动化双小车中转接力方案,创新地布置了两部小车,一个管高,一个管低。前后小车通过中转平台接力,既优化了吊运路径又提高了对位效率,同时,通过攻克两部接力式小车自动对位、自动识别、自动纠偏和双车协调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两部小车全自动化无人操作,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提高了起重机作业效率。

    ——2002年,振华港机超级电容RTG问世。堆场起重机工作时燃油消耗大、噪音大、冒黑烟,环境污染严重一直是世界难题。2002年,振华港机将超级电容作为储能装置并入场桥电路中,起重机实现节能30%左右、消除黑烟污染、降低噪音4db(A)。这种绿色环保型起重机一问世,就被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欧美用户广泛关注,并被美国西海岸码头用户开始使用。

    ——2003年,振华港机开发了一次可吊起2个40英尺箱或4个20英尺箱,可以提高生产率60%以上。阿联酋迪拜港一次订购了10台的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创造了每小时装卸104标箱的世界纪录(常规起重机每小时装卸30至40自然箱),令国内外同行望ZPMC的高技术产品兴叹莫及。可在这之前,世界上的起重机一次只能吊起一个40英尺箱或二个20英尺箱。这一创造,是对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一次革命。

    ——2003年,振华港机开发成功八绳防摇系统。起重机悬挂系统摇摆是影响吊具对箱和集装箱对位效率的主要因素。振华港机将传统的起升缠绕系统改为四个完全相同的倒三角形系统,以提高悬吊系统的刚性,实现了小车(或大车)停吊具就停的双向防摇稳定状态和集装箱的自动对位,集装箱最大振幅控制在±25mm以内,提高了对箱对位效率。避免了常规机械减摇机构因采用较多机电配件而增加故障率的问题,维修工作量和成本大大降低、误工误船等社会成本也大大降低。

    ——2004年,振华港机双40英尺箱双小车起重机诞生。它综合了双40英尺箱起重机和双小车起重机的优点,效率比双40"岸桥和双小车都高。

    ——2006年,振华港机世界首创、使用市电的RTG正式交付深圳招商港务有限公司使用。据港方统计平均以前每作业一个集装箱需2升以上柴油,而使用市电的RTG后,只用不到2度电。其能耗成本大幅下降,成本只有柴油供电的18%还不到,且消除了黑烟、震动,减少了噪音,维修保养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2006年,振华港机一次可吊3个40’集装箱的起重机再次登陆深圳妈湾码头。它是双40’集装箱岸边起重机的升级产品,共配3个吊具,一次可吊装3个40’集装箱或者6个20’集装箱,最大起重量可达到120吨。

    ——2007年,振华港机全自动化码头示范线正式联动演示。2006年,为了迎接超巴拿马时代船舶大型化对码头快速装卸的要求,振华港机积极研发效率高、投资经济的码头自动化装卸系统。在反复调研了世界上各自动化码头和堆场的特点及技术手段,振华港机提出ZPMC品牌的新一代的高效经济型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技术方案。该自动化码头将取消传统码头用内燃机驱动的水平运输,将码头装卸完全置于轨道上,并完全用市电驱动来实现,彻底改观了常规集装箱装卸系统,是革命性创举。目前,在振华港机的长兴基地,自动化码头示范区已经建成,得到了世界各地的码头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2007年,振华港机自行设计制造的、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4000t全回转浮吊正式交付广州救捞局使用。

    与此同时,振华港机大型海上浮吊、工程船舶、一次性可翻3节火车车皮的翻车机、全封闭的3500t/h链斗式卸船机等相继投入市场,开辟新市场旗开得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认为:“中国企业实现赶超的标志,是走出中国主导的技术轨道。”振华港机通过强力自主创新,掐死了外企的技术轨道,自己也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

    奇迹的缔造者,是一群可爱的振华港机人

    振华港机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是振华港机人发展的历程,是振华港机人实现为国争光信念的历程。

    振华港机人是一群有着强烈事业心和民族责任心的人。为了做大做强企业、振兴中华民族装备制造业,他们敢闯敢干,不畏惧困难,不惧怕压力,他们胸怀博大,视野高远。

    1994年以前,振华港机的整机运输依赖荷兰一家公司的运输船。由于全世界独此一家,荷兰公司大有“海霸王”之势。这一年,振华港机有四台港口起重机出口迈阿密,荷兰要价每航次150万美元。他们还提出,运输船在世界各地航行,由于海上情况复杂,不能保证准点到岸,耽误交货日期,他们不承担责任。但是,如果船只到岸,因振华港机的原因影响装船,则振华港机必须赔偿。这是典型的不平等条约。

    交涉许久,荷兰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产品交货在即,船迟迟不能确定。荷兰公司打好了如意算盘,这种船只有我有,你别无选择,早晚得听我的!

岂有此理!振华港机决定:造自己的运输船,决不能受制于人!

    说干就干!一条新船造价几千万美金,还不适合大型机械运输,怎么办?振华港机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他们花200万美元买进一条装煤炭的旧船,自己牵头改造,切割组装。没有图纸,就组织技术人员去学习请教。几个月后,船造好了,并顺利通过了试航,振华港机人将其命名为“振华2号”。随后,“振华2号”满载货物,扬帆启航,4台起重机也都按时交货。从此,振华有了自己的“腿”,在五大洲四大洋畅行无阻。

    振华港机人在创业之初,就把“利用主机制造带动国产配套件厂商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则之一,并将带动与港机相关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做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近几年,国外已经有百台以上集装箱机械全部采用的国产机电配套。这对扶植国内中小配套企业有重大意义。”振华港机副总严云福告诉记者,“振华港机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振华港机使用的钢材、电气和自动控制配件,有很多都来自于国内企业。这些企业受益于振华港机的提携,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逐渐成长壮大。振华港机与相关行业的企业相得益彰,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振华港机自主研发生产的配套件无论质量还是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好的。

    振华港机人是一群朴实勤劳、埋头苦干的人,是一群心地纯净,追求高尚的人。他们不在乎辛苦,不吝啬付出,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时刻在拼搏,愿意奉献一切,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从不奢望飞黄腾达,只将一颗心紧紧地系在事业上。

    振华港机的领导总是身先士卒。各级管理人员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而是与部门所有员工在一起办公,所有的办公设备的规格也一概相同。面对工作任务,承担最多责任,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领导人员。在振华港机总部繁忙的会议室,不时能看到高管人员与年轻人一道,认真研究产品问题。

    管总自己是起重机专家,常年坚持战斗在集装箱起重机生产的第一线。70多岁的老专家总工邬显达,为了攻克一项技术,总是埋头在办公室里工作;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辞辛苦地反复往现场跑。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攻克过程中,他们坚持亲自挂帅,许多点子和思路总是能让技术人员豁然开朗。他们的丰富经验帮助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进入振华港机总部大厦,两边墙壁上的“振华港机功臣榜”十分醒目。在所有振华港机功臣的介绍中,都只有企龄而没有年龄。实际上,振华港机内部不仅不讲年龄,甚至感觉不到年龄对振华港机人带来的影响。在长兴基地,工艺部主任工程师陈孟泉热情接待来访的客人,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询问陈工的年龄,他笑着说:“才65岁。”

    有一次,振华港机为香港最繁忙的海陆码头更换两台起重机,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然而,被淋透的工人们各就各位,无一懈怠,令打伞在旁边观摩的中外宾客称赞不已。这次更换安装,振华港机人创造了48小时不休息,将两台新起重机从整机运输船上依上码头,又移下两台老起重机并通上电投入生产的世界新纪录。

    记者了解到,早上7:30,振华港机人就开始上班了,而规定下班的时间是下午4:30,但加班几乎成了每个振华港机人自动自觉的习惯。一位振华港机职员对记者说,“现在公司正高速发展,你一天不上进,就会落后于人。”追求上进,多做事情,已经成为了振华港机人的“思维定势”。

    振华港机的人员流失率极低,几乎等于零。其中有什么秘诀?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即以人为本,让振华港机人与企业共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振华港机员工在企业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在做事业中实现价值和得到快乐。“我们工作中很快乐啊!”振华港机副总费国告诉记者,“就是埋头干活,就这样干啊,也没有多想,有一天我们回过头一看,我们已是世界第一了。”

    二是振华港机的管理层正确处理了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合理地处理了内部利益的分配。振华港机没有推行管理层持股,企业上下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真正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振华港机早在上海房价还只有每平米3千、4千元时,就开始为职工提供最高达25万元的无息房贷;近年又成立了职工互助会,致力于解决职工大病就医、子女入学和青年婚房的费用;振华港机的青年员工,收入连年上涨;一般的员工,也从数额不小的工龄工资中,感受到了振华港机大家庭的凝聚力。如今,振华港机内部已经形成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价值观念。

    三是在人才使用上,给每个人才以公平施展的平台。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对于振华港机来说,振华港机领导提出的“肯操心,能着急,有办法,出手快”这个行之有效的用人之道就是最好的,而且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管理理论。

岂有此理!振华港机决定:造自己的运输船,决不能受制于人!

    说干就干!一条新船造价几千万美金,还不适合大型机械运输,怎么办?振华港机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他们花200万美元买进一条装煤炭的旧船,自己牵头改造,切割组装。没有图纸,就组织技术人员去学习请教。几个月后,船造好了,并顺利通过了试航,振华港机人将其命名为“振华2号”。随后,“振华2号”满载货物,扬帆启航,4台起重机也都按时交货。从此,振华有了自己的“腿”,在五大洲四大洋畅行无阻。

    振华港机人在创业之初,就把“利用主机制造带动国产配套件厂商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则之一,并将带动与港机相关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做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近几年,国外已经有百台以上集装箱机械全部采用的国产机电配套。这对扶植国内中小配套企业有重大意义。”振华港机副总严云福告诉记者,“振华港机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振华港机使用的钢材、电气和自动控制配件,有很多都来自于国内企业。这些企业受益于振华港机的提携,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逐渐成长壮大。振华港机与相关行业的企业相得益彰,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振华港机自主研发生产的配套件无论质量还是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好的。

    振华港机人是一群朴实勤劳、埋头苦干的人,是一群心地纯净,追求高尚的人。他们不在乎辛苦,不吝啬付出,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时刻在拼搏,愿意奉献一切,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从不奢望飞黄腾达,只将一颗心紧紧地系在事业上。

    振华港机的领导总是身先士卒。各级管理人员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而是与部门所有员工在一起办公,所有的办公设备的规格也一概相同。面对工作任务,承担最多责任,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领导人员。在振华港机总部繁忙的会议室,不时能看到高管人员与年轻人一道,认真研究产品问题。

    管总自己是起重机专家,常年坚持战斗在集装箱起重机生产的第一线。70多岁的老专家总工邬显达,为了攻克一项技术,总是埋头在办公室里工作;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辞辛苦地反复往现场跑。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攻克过程中,他们坚持亲自挂帅,许多点子和思路总是能让技术人员豁然开朗。他们的丰富经验帮助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进入振华港机总部大厦,两边墙壁上的“振华港机功臣榜”十分醒目。在所有振华港机功臣的介绍中,都只有企龄而没有年龄。实际上,振华港机内部不仅不讲年龄,甚至感觉不到年龄对振华港机人带来的影响。在长兴基地,工艺部主任工程师陈孟泉热情接待来访的客人,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询问陈工的年龄,他笑着说:“才65岁。”

    有一次,振华港机为香港最繁忙的海陆码头更换两台起重机,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然而,被淋透的工人们各就各位,无一懈怠,令打伞在旁边观摩的中外宾客称赞不已。这次更换安装,振华港机人创造了48小时不休息,将两台新起重机从整机运输船上依上码头,又移下两台老起重机并通上电投入生产的世界新纪录。

    记者了解到,早上7:30,振华港机人就开始上班了,而规定下班的时间是下午4:30,但加班几乎成了每个振华港机人自动自觉的习惯。一位振华港机职员对记者说,“现在公司正高速发展,你一天不上进,就会落后于人。”追求上进,多做事情,已经成为了振华港机人的“思维定势”。

    振华港机的人员流失率极低,几乎等于零。其中有什么秘诀?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即以人为本,让振华港机人与企业共发展。具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振华港机员工在企业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在做事业中实现价值和得到快乐。“我们工作中很快乐啊!”振华港机副总费国告诉记者,“就是埋头干活,就这样干啊,也没有多想,有一天我们回过头一看,我们已是世界第一了。”

    二是振华港机的管理层正确处理了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合理地处理了内部利益的分配。振华港机没有推行管理层持股,企业上下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真正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振华港机早在上海房价还只有每平米3千、4千元时,就开始为职工提供最高达25万元的无息房贷;近年又成立了职工互助会,致力于解决职工大病就医、子女入学和青年婚房的费用;振华港机的青年员工,收入连年上涨;一般的员工,也从数额不小的工龄工资中,感受到了振华港机大家庭的凝聚力。如今,振华港机内部已经形成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价值观念。

    三是在人才使用上,给每个人才以公平施展的平台。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对于振华港机来说,振华港机领导提出的“肯操心,能着急,有办法,出手快”这个行之有效的用人之道就是最好的,而且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管理理论。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16156.81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