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
盛景之下有隐忧,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似乎再贴切不过了。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保持销售额迅猛增长势头的同时,行业的资本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这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其“在夹缝中艰难行走”的忧虑: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繁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紧迫;由原材料不断涨价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跨国公司积极在华投资为主机配套的零部件厂,形成自我配套体系,对今后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零部件出口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但真正能够打出自主品牌给国外企业直接配套的少之又少。
“近年来,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但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零部件‘航母’企业,并形成强势军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日前在北京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从事于研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工作的付于武,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目前情况下,自主开发能力水平不高、难以打破合资整车厂既有的封闭利益体系、产业集中度较低是限制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大企业、大集团是工业经济国际化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因此,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是突破汽车零部件发展瓶颈的必然途径。
换句话来说,航母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财力投入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技术创新主体日趋集中于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现象。
据了解,世界500强研发费用约占全球70%,而全世界每年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也为500强所拥有。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无论是正在高速增长中的整车企业配套需求,还是每年上千亿元规模的汽车维修、改装市场,都吸引了众多资本跃跃欲试,分享这场“盛宴”。国际知名厂商在乘用车零部件和商用车零部件等领域的迅速扩张,已经形成了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又一个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人们看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上万家,但上规模的企业却寥寥可数。因此有人惊呼,在零部件产业的角逐中,众多本土企业面临着被击破的危险。
付于武认为,“振兴汽车零部件工业,需要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在技术形态、产业形态和社会形态等三方面通力合作。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航母企业是行业的骨干力量,理所应当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骨干,应充分发挥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行业向大而强的方向前进。资产重组将是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这种集团化既需要同质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效应,更需要在零部件的产业链上实现资产重组,二者并不矛盾。”付于武特别提到,少数具备较强扩张能力的企业如万丰奥特等可以立足于自身,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其他企业发展壮大。
显然,如何解决和实现企业在创新能力、企业规模、资本运作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并获得发展,本土企业能否掌握未来市场的主动权,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付于武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排头兵企业注意到了这一发展的瓶颈,并“挺身而出”自觉而有意识地创建了自主创新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在付于武看来,万丰奥特的创新模式对于其他企业而言颇有借鉴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先锋力量和光辉典范,万丰奥特积极整合行业资源,顺势而为,频频发力资本市场。2006年11月28日,作为我国铝轮毂行业当之无愧的一匹黑马,集团旗下的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深交所第85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也是我国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开辟了中国汽车铝轮毂行业资本运作历史的新纪元。
付于武认为,所谓“谋定而后动”,企业必须要有战略的眼光和全局性的思维,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做大做强企业的内在动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就此而言,万丰奥特的做法显然具有典型意义。“希望有更多的像万丰奥特这样的强势企业加入进来,成为这支军团的一员,打造中国零部件‘航母’。”
他同时透露,在成立汽车轻量化战略联盟的基础上,工程学会还将积极联合并组织各方力量,筹建相关的零部件行业联盟,尤其是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发展。
谈到振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付于武认为,如今零部件行业已经基本上跨越了“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导入政府资源、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振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需要大量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以及具备创新意识的强势企业。与此同时,本土企业要积极与国际企业接轨,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快对外竞争合作发展,加速经营规则与国际接轨。此外,他表示,国家也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做大做强企业的激励机制;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和协调,全面加强为大企业服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