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要弃“跟随式”为“跨越式”--访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首席代表杨富强博士
“本届论坛的主题抓得非常好,环保、节能与绿色制造--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阶段。”作为即将于9月份在天津举办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协办单位之一--美国能源基金会的副主席、首席代表杨富强博士,近日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美国能源基金会是由美国对可持续能源发展感兴趣的几家重要基金会组成的非营利性公益慈善组织,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做法就是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以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
为什么一家美国的基金会要帮助中国的相关行业呢?杨富强以几组数据向记者做了解释。其一,中国的汽车与交通产业发展迅猛,就大气污染分担率来讲,西方国家在汽车环节上已经占到33%~34%,中国目前大概是24%,很快也会达到30%以上的水平,这就需要中国有关部门考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模式来发展交通。其二,2020年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很可能要超过美国,而明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家,石油安全的威胁,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些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杨富强认为,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与污染现象,却还要把大量的道路资源提供给有车族,普通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困难,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杨富强担忧,这一源自美国的不良消费模式和交通行为正在中国蔓延。“假如说环境和气候不好的话,无形中就把医疗费用又往高推了一步;而我们的空气质量能够改善的话,相关的费用就会减少,社会的负担也就会相应减少,这样就可能成倍地减少社会的成本。”杨富强指出另一个舆论误区是一些企业和媒体大量宣传中国汽车出口到了多少多少个国家,而不说卖出去的产品的环保指标是多少?油耗指标又是多少?杨富强不客气地指出,如果老是以价廉而并不物美的产品去冲击国际市场,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大国的形象如何树立?
正是基于此,能源基金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近八年以来,除了在制定燃油消耗量经济标准中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外,还在燃油税、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等诸多领域积极帮助国内企业和相关部门展开工作。杨富强表示,在制订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标准的基础上,轻型商用车、重型商用车以及农用车的燃油消耗限值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如果这些标准都能达到的话,估计到2020年时中国可以减少6000万~7000万吨石油的进口,到2030年则可以减少1亿多吨石油的进口。因此杨富强认为,在节能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老采取“跟随式”发展的策略,在某些领域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他希望中国政府部门对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并希望通过能源基金会来影响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谈到即将在天津举行的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杨富强表示,因为企业是政府政策的利益相关方,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政策的研究与制订中来,把论坛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灌输给企业和大众,让消费者有权决定哪些汽车产品应该发展,把油耗高、污染高的车拒之市场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