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这句话形容我国轻客产业的发展再贴切不过了。经历了3年的“冰河期”后,2006年轻客市场终于迎来盼望已久的增长。今年,轻客企业看见了又一个春天。但同时,产品升级换代慢、配置滞后等现象,成为严重制约轻客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轻客产业面临再一次升级,新一代轻客将如何发展?
中国轻客产业的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轻客产业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回顾这三个阶段轻客产业的历史脉络,可以探究出下一代轻客的发展方向。
大约20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轻客制造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由于缺少技术支持、生产线、配套设备,甚至连专门的厂家都没有,一个修理厂、几个工人、一些进口的旧零件就可以生产。这是我国轻客产业的“拼装车时代”。这种技术杂乱的“拼装车”,质量和性能都处于较低水平,不久便被汹涌而来的“日系车”大潮所淹没。
上世纪90年代几乎是“日系车”一统天下,金杯海狮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给轻客产业的壮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上世纪最后5年,随着第一次采购高峰的出现,大量中小型企业对客货两用型轻客出现旺盛的采购需求。因为创业资金有限,经济实惠的中低档轻客成为他们的首选。相对精良的生产工艺、稳定的质量、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便宜的价格,使得日系技术的轻客风靡一时。以华晨金杯、东南得利卡为代表的日系轻客品牌,在这一期间均呈现购销两旺的局面。但是,由于当时引进的是已经或面临淘汰的技术,日系轻客并没有让中国轻客产业做到与世界同步。
进入21世纪以后,首批创业的部分中小企业经过优胜劣汰,发展壮大起来,第一代日系轻客已难以满足它们业务拓展的需要,陆续“退休”。在第一代日系车的使用者开始考虑换车的时候,欧美系轻客逐渐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挂着福特标志的全顺和南京依维柯得意系列,共同开启“欧系短头轻客时代”。
2003年年底,国家颁布M1类汽车正面碰撞法规,平头轻客迎来“大限之期”,应用日本技术的轻客厂商纷纷进行改款。正是这样的天赐良机,使得欧美系轻客迅速占据高端轻客细分市场,同时抢走部分中级轻客用户。
从技术角度分析,短头轻客比平头轻客具有更好的被动安全性。2001年,江铃全顺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和中国长春进行了严格的碰撞试验。中外测试结果一致表明,全顺完全符合欧洲和中国的安全标准。这说明,通过引进欧洲短头轻客技术,已经将国产轻客的安全标准提升到新的层次。
新一代轻客发展趋势
回顾中国轻客产业的三次升级,结合国际轻型车市场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计,未来的中国轻客将更加节能、环保、人性化和轿车化。加上服务和品牌等方面因素,轻客产品不再只注重“多拉快跑”,而是更多地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
首先,欧系轻客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将更加巩固。随着第二次采购高潮的到来,轻客市场重心将从中低端逐渐移向高端市场。
其次,轻客的柴油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柴油机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高效节能轻型柴油客车的产销量稳步上升,柴油轻客成为非客运类柴油客车市场新的增长点。预计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柴油轻客的排放将达到国Ⅳ标准要求,以降低消费者面临的政策风险。
第三,新生代轻客在设计上将更加突出人性化和轿车化。在细节上的人体工学设计之外,双气囊、四轮碟刹、ABS、EBD等将更多地应用到新一代轻客上,在更加突出轿车化驾乘感受的同时,强调轿车级别的安全性。
同时,我国轻客市场需求量将不断增大,极大地促进了轻客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轻客升级换代的步伐。相信不久的将来,新一代轻客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