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经济建设司:2012年重点产业运行分析及建议

日期:2013-02-20  来源:财政部    点击:
  
内容摘要: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8亿元,同比下降29.1%。高度关注并推动解决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棉花行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煤炭资源枯竭矿区生存发展、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及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等问题。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一、2012年重点产业运行总体情况

  2012年上半年,受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综合要素成本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大多数行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对经济下行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的态势,中央及时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稳增长”促进“调结构”,以“调结构”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增长。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回升,多个重点行业在增速回落过程中逐渐趋于稳定,呈现缓慢复苏态势。

  (一)工业经济总体企稳回升态势明显。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0%。从重点产业运行态势看,进入三季度以来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一些主要增长指标有不同程度回升,特别是机械、轻工、建材、电子等行业企稳态势明显。2012年轻工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012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其中8、9、10、11和12月份分别增长9.9%、10%、10.1%、12.6%和15.3%,增速逐月加快。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2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9%,四个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5%、2.9%、1.5%和6.7%,第四季度回升快,与工业生产趋稳回升态势相吻合,充分佐证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态势。

  (二)重点产业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1-11月份,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2%和24.2%,高于东部的18%。从全国来看,2012年1-11月份,机械、有色、纺织工业等产业投资增长25.6%、17.7%和15.7%,同比回落了12.6、14.8和19个百分点。但从中西部地区来看,2012年1-11月份,纺织工业中部地区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9%,增速高于东部地区;有色金属工业中西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3%。随着投资和重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2012年1-11月份,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中,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到25.2%和18.2%。据统计,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用电同比分别增长4.6%、5.3%和8.3%,西部区域用电量增速高于其他区域。

  (三)企业经营利润开始好转。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6万亿元,同比增长5.3%,改变了年初以来同比持续下降的格局。2012年1—10月份,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实现利润降幅收窄,有色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2.4%,降幅较1-9月份收窄4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2%,降幅比1-9月份收窄3个百分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8.7%,降幅连续三个月收窄。而机械、轻工等行业利润则呈现出持续复苏态势,机械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5.18%;轻工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9.58%,利润增长超过产值增长,高于全国工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重点产业经济已企稳回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煤炭、钢铁、有色、纺织、船舶等部分重点行业尚未摆脱下行压力,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加剧。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3.1%,增幅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钢铁全行业实现利润仅15.8亿元;纺织工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29%,增速较上年回落14.55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43%,增速较上年大幅回落22.1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7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5.20%。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8亿元,同比下降29.1%。

  二、我国重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国重点产业运行中遇到的诸多困难,究其原因,既有外需持续萎缩问题,也有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不足问题;但从根本上看,这与我国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产能严重过剩等阶段性问题密切相关。

  (一)外需短期难以根本扭转,内需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显现,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欧洲经济呈双谷衰退趋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升温,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影响我国外部需求萎缩。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7.9%,这是2002年以来,除2009年外的最低水平。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部分高端出口产业面临发达国家打压,未来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依然很大。从内需来看,虽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政策,内需巨大潜力有所释放,但由于国内前期经济增长累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内需拉动仍然不足。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2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长回落对消费信心和部分人群的就业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限制消费增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受市场需求回落和产能大规模扩张影响,部分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低端产品相对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在企业产权和退出机制改革滞后背景下,产能过剩压力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正常调节和释放。据IMF测算,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在钢铁领域,2012年底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产能过剩导致钢材价格全面下跌,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钢铁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又如,电解铝产能预计2012年底将达到280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再加上电价等要素成本的制约,国内电解铝行业处于亏损状态,扭亏为盈的任务非常艰巨。再如,尽管我国化学品总产能相对过剩,但其中一些严重过剩的行业,如:纯碱、甲醇等产能仍在继续扩张,导致产品价格长期在历史低位徘徊。产能的无序扩张,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会制约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多数行业集中度较低,造成市场过度竞争。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景气增长,大量资本涌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凭借其市场优势、机制优势、地方政府支持优势迅速发展,大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产业集中度较低。例如,在船舶工业领域,我国前五大船厂的完工量占比仅为33%,而日本和韩国分别达到49%和74%。在钢铁工业领域,我国前十家企业粗钢产量比重仅为49.2%,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水平。前十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仅为26.5%。企业数量过多,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伴随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技术水平之间差距逐步缩小,这意味着技术创新的难度在增加,实现技术突破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然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缺乏,导致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以外向型的船舶工业为例,尽管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基础薄弱,前端设计主要依靠进口,经济规模始终无法迅速扩大,很难形成产业体系。不仅如此,我国劳动者素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国人均造船产量仅为日韩的1/2-1/3,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为日韩两倍左右。在电子行业中,基础软件、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专用设备不能自给制约高端产品推出,8.5代LCD生产线所需115种设备中,国产的仅8种;材料90%依赖进口,2011年元件进口600多亿美元,其中电容器就80多亿美元。

  (五)企业成本较快上涨,盈利能力大幅削弱。随着劳动力、原材料、流通成本和财务费用等大幅上升,企业利润明显下降。一是原材料、人工成本持续快速上升。2010年,城镇单位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0.1%,明显高于同期物价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2%。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新企业调查结果,2012年以来,91%的样本企业用工成本不同程度增加,其中68%的企业表示用工成本涨幅超过10%,全行业人均工资涨幅预计将超过15%。从钢铁行业来看,由于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高达64%左右,且国外矿山企业集中垄断,导致铁矿石价格和钢材价格呈现“同涨不同跌”局面,进一步加重钢企亏损程度。二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01-2011年,我国物流成本年均增速高达14.4%。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初步测算,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明显高于GDP增速,与GDP的比率为1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企业财务费用迅速增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高达84.7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7%。2012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2.7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占94.2%,由于财务费用非比例上升减少企业盈利1421.9亿元,相当于利润总额的4%。以汽车工业为例,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78.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此外,多家协会反映企业税费依然较重,特别是不合理收费项目较多。

  三、促进我国重点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促进我国重点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而且要从产业发展自身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继续落实和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首先,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多年来,居民收入年均增幅明显低于GDP年均增幅,是造成居民消费低迷、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扩大内需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尽快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不断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积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发挥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增长的激励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增加,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惠民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增长。目前,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金融、信息、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服务需求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文化旅游、健康生活、教育培训、社会养老等领域居民消费潜力。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大节能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居民即期消费。

  其次,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适当增加对生态环保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对重点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投入,推进环境治理和预防山体滑坡、城乡公共抗震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投资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联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等。加大新型网络教育和远程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城镇道路、停车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瓶颈领域的投资,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一是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通过扩大和创造内需、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消化、转移、整合一批产能,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对于那些处于产业链低端、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能,要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下决心淘汰一批,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把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品比重提高到新的水平,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提高到新的水平。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着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三)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全力推动产业转移,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优良合理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往往是几家寡头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集研发、设计等服务为一体,且有一大批专注于产业链上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市场布局结构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为此,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比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开发多元化债券产品、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税收优惠,探索运用财政政策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和规模扩张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指导,引导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提升区域集中度,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开展企业差异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工程,对于优势企业的品牌建设、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投资,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市场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特别是要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营造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给创新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降低综合成本、开拓利润空间。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目前,要围绕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选择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领域,如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及产业技术基础等,组织实施专题研发攻关,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五)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针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的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着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清理整顿过桥过路收费,增强商业竞争,努力降低物流费用。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研究降低政策门槛,扩大企业受惠面,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清理减免各种涉企不合理收费。在信贷政策上,对各行业有保有压,支持优势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重视扶持小微企业,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建立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并推动解决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棉花行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煤炭资源枯竭矿区生存发展、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及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等问题。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88404.953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