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342.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73.4亿元,年均增长17.8%;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38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90亿元,年均增长15.3%;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凸显。
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153.7%上升到2011年的237.4%,提高83.7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0.5亿元,比2002年的50亿元增长3.6倍。
三、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捷联电子、华映企业、海峡钢铁集团、金纶高纤等4家企业(集团)产值超过百亿,机械制造、纺织化纤、轻工食品等3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
四、南北两翼加快集聚。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积极拓展“南北两翼”。以深水港区为依托,工业加快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工业产业布局从市区向沿海县(市)延伸,初步形成沿海临港工业走廊带。2011年“南北两翼”的连江、罗源、福清、长乐四县完成规模工业产值合计286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1.8%,增长贡献率达56.1%。
五、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机械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纺织化纤1033亿元,增长18.5%;轻工食品产业1148.4亿元,增长14.4%;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788.1亿元,增长7.4%;冶金建材836.2亿元,增长21.3%;能源电力产业469.9亿元,增长23.0%;石油化工产业144.1亿元,增长23.0%;生物医药产业58.6亿元,增长13.7%。此外,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全市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6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2 家;拥有陶瓷、塑胶、模具、机电装备与自动化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34家。福耀玻璃、星网锐捷、新大陆科技集团和福晶科技等4家企业跻身“国家创新型企业”之列,福建上润精机等26家企业被列为“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大自动化等5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福州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州市被认定为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城市。
七、工业固投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2002年的3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51.1亿元,增长18.5倍,年均增长39.1%。2011年88项工业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主要有锦源纺织、锦江科技、宇星精品涂镀层、悦得软包装薄膜、金泰纺织三期等;97项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主要有宝钢德盛镍合金二期、恒申合纤、力恒锦纶、东南电化搬迁、耀隆化工搬迁等;中国化学工程己内酰胺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八、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屿生物医药园和机电产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打造青口汽车城、铝深加工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加快福兴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步伐,建成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智能化产业园区。加快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和港区联动,高水平建设闽江口产业对接集中区,不断提高临港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三群”联动发展。
九、三维对接成果喜人。加快推进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对接,以更大的力度,引进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2011年成功举办央企项目合作洽谈会,21个项目上台签约,总投资2256亿元,包括宝钢集团、中石油、华电集团、神华集团等大型央企项目,涉及冶金、石化、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城市综合体等,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支撑明显。成功举办民企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签约64项,总投资1216亿元,全力推进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推动中景中江石化、经纬新纤科技等一批大型民企项目落地动建。
十、节能降耗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国策,坚持发展与节能同步进行,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狠抓落后产能淘汰,强化重点能耗单位的节能管理,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改,推广节能技术,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取得实效。2010年福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63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降低13.33%,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时期福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降低13%的目标任务。201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降低3.43%,按序时进度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