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国内工程机械产品不应忽视“表面功夫”

日期:2011-11-1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网    点击:
    近些年,随着工程机械市场的成熟,新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工作效率、作业质量、环境保护、操作性能及自动化程度诸多方面都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并且在向着进一步的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在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后,已不仅仅满足于优良的质量和性能,而将造型、外观等也添加为新的选择标准。为此,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近年来对工程机械的产品造型与外观质量进行专门评比,鼓励企业注重"表面功夫"。

    涂料、涂装技术和涂装管理是涂装的三要素。业内专家认为,国内工程机械的涂料、涂装技术与国外同行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造成外观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涂装管理较低,因而这不仅仅是选用高档次涂料和先进涂装技术的问题,还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涂装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与质量监督。

    在很多人看来,涂装就是简单的喷漆。但涂装却是一门较为专业的工作,它需要较高的技巧性。喷涂粘度过大、喷涂距离过远、喷雾图样没有搭接、喷涂顺序不当都会对喷膜外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是一种面漆,正确喷涂能有高光泽的表面,反之则会暗淡很多。在涂料选择上,过去涂装所用的涂料品种多为醇酸漆、改性丙烯酸漆、丙烯酸漆。醇酸漆有较高的光泽度、漆膜丰满,但耐候性差,用作面漆,户外使用3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失光、变色、生锈、粉化等情况。改性丙烯酸漆、丙烯酸漆虽耐候性好,但光泽度低、漆膜不丰满,用作面漆达不到理想的外观效果。现在,国内大部分工程机械厂家面漆采用的涂料为双组分焦作,不仅光泽度高、漆膜丰满,而且具有良好的耐候性。

    另外,涂装环境对涂膜的形成影响极大,工程机械的涂装现场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明亮,气温在15~30度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50%~70%,空气清洁无尘,换气适当,有消防设施。但实际上,很少有厂商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此外,零部件面漆化的实施更是考验工程机械整机厂与协作厂家的合作能力。由于同一台车上的不同零部件可能在不同协作厂家生产,采用不同厂家和品牌的产品(抑或采用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喷涂,都可能导致漆膜在色上存在差别,而色差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整车外观效果。

    由于工程机械的作业环境比较恶劣,无论是机器的外观还是驾驶室,都无法与汽车相比,不仅操作费劲,而且驾驶室根本没有舒适性可言。近年来,"以人为本"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思想开始在工程机械行业流行。

    现在各类工程机械都设有防翻滚和落物保护装置,以保护司机的人身安全,并且是与驾驶室分别设计和安装。驾驶室内有足够的人体空间和开阔的视野,并采取必要的密封、减振、降噪和控温措施,室内的座椅、操纵杆件、仪表与监视器都按人机工程学布置。为了减轻司机的疲劳,选用悬浮式减振座椅,并研制了气液悬持系统的驾驶室底板。

    在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过程中,机电信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发动机、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全面控制,机器正在被赋予各种感觉与智慧。在工艺过程与工作状态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利用电子控制可以自动选择机器的作业模式。利用电子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机器系统的故障,例如发动机润滑油失压、风扇传动带断裂、液压油污染或过热和滤油器堵塞等。利用电子传感器经微电脑处理可以自动检测机器的工作质量,如随机检测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度,自动检测与调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比例与出料温度等。


    机电信一体化并非机电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它所构成的系统必须具备五项功能:一是具有检测和识别工作对象与工作条件的功能;二是具有根据工作目标自行做出决策的功能;三是具有响应决策、执行动作的功能;四是具有自动监测工作过程与自我修正的功能;五是具有自身安全保护和故障排除功能。这些是工程机械智能化的一些具体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进程,并逐步过渡到完全智慧化的作业机器人。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

    据介绍,现在很多工程机械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注重工业设计,例如:零部件布置尽量下移,以降低整机重心;适当地扩大支承面积,以增加机器的稳定度;左右布置尽量对称,以符合人的美感;去掉一些外观造型的尖角、棱边,以显示线条的流畅等。工程机械的油漆更是其工业设计的重要内容,整机的色调应能引人注意,增加作业环境的安全,并与野外施工现场的绿树田野相映衬、协调,使用套色的水平腰线和增加下车的色彩浓度可以增加机器的视觉稳定性。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68825.328 s, 2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