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外资车企全面收权,国内合资公司沦为代工厂

日期:2011-08-2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
    与此同时,一汽-大众日前宣布,正式清理非授权的二级经销商,此举是一汽-大众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渠道整治。按照一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的说法,此举是为了提高渠道商的销售服务能力。

  但客观事实却是,大众汽车在合资企业中的主导角色逐渐从产品、技术、采购以及管理领域延伸至营销和售后领域。

  中方地位尴尬

  逐利的本性使得外资车企利用独有的技术优势一步步扩大在华控制权,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英孚思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朗学红认为这种行为符合商业逻辑,“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初期,市场竞争以产品为核心,由于对中国市场不太熟悉,外方不可能在市场和销售领域投入太多资源,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向渠道管理、市场营销全面展开,外资加强对合资公司市场和营销的控制力度在所难免。”

  关键问题是,中方车企似乎默认了外方的这种行为。一位业内人士曾感叹,国内几大汽车集团无论在销量规模上还是企业利润上,无一不是靠旗下合资公司“供养”的,在这种前提下,没人会破坏这种“默契”,另一方面,也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事实上,合资公司中的外方全面掌控企业的采购、销售、规划,甚至人事权,从而赚取产业链上更多的利润,而中方能赚到的只是合资公司名义下的一半利润,以及工厂所在地政府的税收和就业等社会利益,即便外方一再收权,中外双方的合资关系依然维持在某种平衡点上。

  但是,这种平衡却扼杀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本能。

  盖世汽车网调查显示,有约31%的人认为“长期来看,外资全面加大经营控制权的力度是必然的趋势”,更有58%的人士认为目前外资正在全面加速经营权控制的力度,而近期出现的种种股权变化已经露出了这种苗头。

  盖世汽车网分析师杨丽认为,在合资汽车企业中,外资在产品与技术引进、生产管理以及质量控制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为谋取更大利益,他们还将控制权延伸至了上游零部件企业。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零部件市场占到60%以上的份额。而在轿车零部件行业,有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控制了80%以上的市场。

  零部件行业尚处于“空心”状态,整车制造方面被跨国公司“掏空”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把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放在了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上,但缺乏原动力的合资企业要解决这一“软肋”并非易事。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327.921 s, 1 queries,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外运大厦11楼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