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类机械产品。“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机械工业认真贯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海峡西岸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是福建省工业中加快发展壮大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769.98亿元,年均增长24.6%;主要产品中,累计生产汽车54.8万辆,年均增长22.6%;生产装载机19.4万辆,平均增长17.2%;造船完工量1311艘;完成交船量437万载重吨,年均增长28.4%。截止2010年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3554家,比2005年增加1687家,拥有总资产2683.1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全部从业人员61.33万人,比2005年增加20.81万人。201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37.91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17.1%;完成工业总产值3760.38亿元,是2005年的3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2%,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是全省三大主导产业中总量规模最大的行业。
二、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优势特色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机械工业继续按照“不争全争单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品”的工作方针,发展和培养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如装载机、大中型客车、关节轴承、电除尘设备及脱硫装置、压路机、轮胎定型硫化机、陶瓷和粉煤灰自动压砖机、中小型电机、特种漆包线、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砌块成型机、针织园盘织机、航空器维修及飞机改装等产品的产销量居国内同行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中小型电机、船舶、叉车、港口机械、水泵、阀门、光学仪器、轴承、集装箱、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建筑工程机械等还是福建省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年出口额均额过千万美元。
至2010年,全省机械工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项,“福建省名牌产品”187项,“中国弛名商标”10个。
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主要产品产能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城镇机械固定资产投资1438.92亿元,平均增长33.5%,随着一批重点新建和改扩项目的相继投产(如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轻型客车扩能技改项目、厦门船舶重工股份公司二期8万吨船台及配套工程项目、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装载机技改扩建项目、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GS骄车技改项目、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轻型客车生产项目等)。主要机械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如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年造船生产能力达360万载重吨,装载机产能达6万台。
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品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机械工业已初步建成了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龙岩运输及专用设备制造、福安电机电器等五个产业集群。在青口投资区,东南汽车和戴姆勒汽车周边集聚了100多家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汽车工业园区,在厦门,以大小金龙汽车公司为龙头,发展了车身、车桥、车架、发动机、轮毂、活塞环与凸轮轴、汽车空调、座椅及内饰件、汽车车灯等较为齐全的配套能力;以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厦门航空工业区内聚集了多家著名国际航空集团(公司),形成全国最大的民航飞机维修基地,具备了飞机结构维修、老龄客机改货机、发动机维修、起落架维修、辅助动力系统、航电系统的维修能力,并且能为飞机发动机和零部件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务;厦工、龙工在原有配套基础上积极提高自主配套能力,发展了液压系统、桥箱等多家配套企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在福安,围绕着200家电机、水泵等整机企业,发展了500多家配件及贸易企业,形成了较高的生产分工协作社会化;船舶配套业也有长足进步,全省共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厂家和专业协作厂25家,年创工业总产值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