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然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汽车的次数却由去年的23处减至10处。这似乎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希望给汽车行业降降温,促使其将发展重心由“做大”数量转向“做强”质量。
调整结构 推动战略转型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的话题并不新鲜,但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近年来一直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或多或少掩盖了行业存在的问题,吉林、湖北等老汽车工业基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优势不再明显,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来自汽车企业的代表、委员表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明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因此未来五年,汽车行业不能再一味谋求增长速度,而是要把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副董事长陈虹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上汽集团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重增强品牌建设力度,并在整车开发、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力求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认为,未来五年,汽车产销量增速会有所下降,但二、三线城市的需求依然强劲,提升自主品牌技术、质量和服务,加快自主品牌自我转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
在企业寻求品牌突破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了汽车产业未来的调整方向,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中,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新能源汽车则被列入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在采访时,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话题时便滔滔不绝,甚至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也与此有关。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提供重要条件,目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兼并重组 做强企业实力
在评价某一国家汽车产业的实力时,是否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然而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却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风险,大型企业集团的实力和规模与国际水平尚存差距,因此,兼并重组无疑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09年,我国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推进汽车行业重组,特别是鼓励大型汽车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在行业内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当时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我国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
在全国“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汽车行业将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不久前刚刚卸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告诉记者,去年年初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160多家整车企业,但真正具有经济规模、年产30万辆以上的企业只有十几家,汽车行业的集中度不够高、规模企业不够多,要继续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
谨慎乐观 防止盲目投资
“面对年产销达到1800万辆的市场,脑袋难免发热。”在解释我国汽车行业暴露的产能过剩问题时,一位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车企负责人坦率地说。金融危机过后,几乎所有整车企业都在建设新工厂或扩充生产线,这其中不乏盲目投资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大型汽车集团的总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加上未统计在内的企业,总体规划产能也许将突破4000万辆,而业内对2015年汽车市场产销规模的普遍预测却是2600万~3000万辆。可见,车企的产能规划远远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
“汽车企业不能只是一味追求规模、销量,尤其是大型汽车集团。”全国人大代表、科力远新能源股份公司董事长钟发平对记者表示,“这些大企业更应该在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节能等方面加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