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采用抄袭,以及把汽车设计修改到恰好能使中国法院相信其未侵权的商业手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远不能肯定外国法院也会买账”,“以接近成本的价格销售部分汽车,以提高市场份额,并可能在广告中夸大事实,大肆宣扬某款汽车并未拥有的安全等级”。
此类的质疑,在奇瑞汽车借助QQ系列车型入市时,也曾出现过。之后,长城、吉利、长安等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都或多或少的有如是的遭遇。
在中国汽车致力于发展自主品牌后,他们大多选择了廉价的产品进入市场,凭借价格立足市场,这样的路径选择与各主要跨国汽车制造商在起步阶段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跨国汽车公司在技术、品牌等方面调整的速度要远快于现时的中国自主品牌制造商。
现在,廉价已经由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品牌。不过,在市场层面,如此的挑战并未成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压力,在廉价的市场空间继续存在之前,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制造商继续集结于此。
品牌之忧
2010年,中国汽车1800万辆的销量,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其中,廉价成就了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但中国汽车的品牌并未因此而增加含金量。相反,中国汽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雷诺汽车商业间谍案即是一例。
当然,中国的自主品牌制造商并未停止对产品与品牌进行调整的步伐。只是在目下的市场中,鲜有成功的个案。而当世界汽车市场对中国自主品牌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时,中国的自主品牌制造商缺乏足够的应对策略。
自2011年起,跨国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了对俄罗斯市场的投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日产、三菱、马自达、大众、雷诺、标致·雪铁龙、菲亚特、现代等都对俄罗斯市场有新的规划。而之前曾经进入这一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却仍然被限制在外。
除俄罗斯保护以拉达等品牌的因素之外,中国自主品牌不能为该市场提供其所需的技术与品牌支持是导致这一结果最重要的原因。面对这种状况,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选择了进入对廉价汽车有部分需求的市场,并没有在品牌上有太多动作。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的状况下,中国汽车的品牌之忧会进一步显露出来,唯有在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上进行品牌再造,中国汽车才能正式跻身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