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情况
“十五”末期,船舶、汽车、铁路机车等还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开拓和发展,我国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出口额增长超过8倍,年均增幅高达52%;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超过3倍,年均增幅高达25%,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出口更是成为近年交通工具出口的亮点,“十一五”末期出口额已达1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
2、汽车出口在资质管理模式下健康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额从109亿美元增长到329亿美元,年均增长25%。就整车而言,“十一五”是我国汽车整车真正国际化的时期,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但我国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仍然从15.94万辆增长到56万辆,出口额从15.33亿美元增长到68.98亿美元,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汽车出口也出现了企业低价竞销、出口秩序混乱、出口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避免汽车出口重蹈摩托车覆辙,国家在2007年对汽车出口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我国汽车整车单价从不到1万美元增长到1.23万美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出口市场则由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向高端发达国家迈进。
3、承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船舶出口国
2002-2003年以来,受世界船市空前繁荣刺激,我国凭借配套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制造业体系完备等综合竞争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逐步承接世界造船业转移,“十五”时期实现船舶出口起步,“十一五”时期实现腾飞。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出口额从50.5亿美元增长到413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52%,是大宗出口商品中增幅最高的。三大主力船型,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已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也已实现突破。按新接订单计算,我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船舶出口国。
4、铁路装备快步完成出口起步和腾飞
我国铁路装备出口在“十一五”的短短5年间快步走完了起步期和腾飞期。2004年前后,国家确定了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方针,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有关企业的抱团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通过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掌握了世界先进成熟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技术,铁路装备出口实现了腾飞,2010年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出口额达到15.8亿美元,产品已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配件出口变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地铁客车和动车组等整车出口,出口市场已增长到50多个,且进入了香港、巴西等高端市场,北车、南车两大集团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机械设备出口稳定增长,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农用机械等出口增长较快。机械设备包括机械基础件、起重机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农用机械及零部件、金属加工机床、纺织机械及零部件、缝纫机及零部件等。“十一五”时期,主要机械设备出口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8%,其中工程机械增幅较高,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出口额从17.9亿美元增长到59.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27%。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经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已形成产业链、经济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竞争力基本形成。2004年左右,受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影响,国内市场增长见缓,我国自主品牌的工程机械企业积极实行国际化战略,同时,三资品牌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国际品牌产品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取得长足发展,起重机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出口额从89.3亿美元增长到228.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