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医疗装备行业、医疗系统等各方积极性,推动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企业主体发展壮大,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230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医疗装备企业积极组织生产、保障供应,有力支撑了国内疫情防控需求和国际抗疫合作。
“《规划》是国家层面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第一个规划。”王卫明表示, “十四五”时期,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速,给医疗装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全球
“大卫生” “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医学服务向
“疾病+健康”医学服务转变,从院中诊疗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间资源共享、院后康复的连续性服务方向延伸拓展,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发达国家争夺医疗装备竞争高地日趋激烈,我国医疗装备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面临的阻力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可以说,当前阶段制定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
“所以,我们在编制 《规划》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十四五’规划编制要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多次研究论证,明确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举措等。”王卫明说。
推进创新发展应用
“当前,医学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医疗装备成为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热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通信、新材料、生物等新技术与医疗装备加速融合,新型医疗装备产品和应用不断涌现。”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齐贵新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多措并举推进医疗装备创新发展,指导行业协会遴选了七批共73类医疗装备产品目录,累计1600余款优秀医疗装备进入目录。
齐贵新介绍, “在 《规划》中,我们也将医疗装备创新融合发展纳入重点任务当中。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攻关;二是加强临床应用创新研究;三是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四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五是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
此外,医疗装备是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必要工具,是服务临床诊疗和保健康复等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设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规划》明确医疗装备发展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将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生命线,利用各种安全技术提升产品安全防护能力、信息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筑牢风险防范的屏障和堤坝。”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介绍,一是保障医疗装备本体安全和使用安全;二是保障医疗大数据安全;三是提升安全保障服务能力。
同时,
《规划》中明确提出,医疗装备发展将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李志勇表示,
“下一步,医疗装备行业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全球医疗装备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为加快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积极努力。一是加强与国外优秀医疗装备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交流合作,为他们来华投资建立医疗装备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二是为国内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走出去”做好服务,积极探索与国外同行合作新模式,共建新业态。三是加强行业咨询服务能力建设,为行业企业 ‘引进来’和
‘走出去’提供法律咨询、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