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智能领域实力雄厚,江苏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发展较好,浙江依托互联网在轻工纺织、电子信息领域优势明显,安徽在家电、有色等工业领域快人一步……毋庸置疑,发展智能制造,长三角具有明显的基础优势和产业优势,但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甚至单一省份之间的竞争,而是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与生态协同、区域共享的竞争。
从整体看,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仍存明显短板,尤其在各类企业主体培育、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核心技术供给等方面仍需苦练内功。
从最基本的创新因子——企业端看,引领型、集成型和成长型企业尚面临发展瓶颈。领军企业没有形成德国博世、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这样兼具综合能力、能够引领未来相关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航母”;集成服务商大部分固定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轻资产”属性明显,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特定需求;对比京津冀、珠三角等地资本更看重企业发展前景,长三角金融资本相对保守,成长型企业“缺乏关爱”。
从行业内部纵向看,资源整合不力,集群和协同发展水平有待增强。尽管涌现出一批“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企业,但产业集聚度不高,全产业链、全环节发展潜力未完全释放。行业需要的上下游配套产业严重缺乏,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更严重的是,关键环节能力不足。长三角制造业外向度高,长期以来“重生产、轻设计”,致使产品设计这一智造先导环节严重滞后,工业软件领域受制于欧美国家垄断。
且看一例:一台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中,减速器占四成,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占35%,这些都依赖进口,造成长三角智造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关键技术领域,许多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技术“空心化”制约长期发展。
从市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看,与德国、日本等智能制造先进应用场景相比,长三角仍处初级应用阶段,主要集中在非核心生产环节,缺乏对工业数据的采集和挖掘利用。自主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难度高,一方面终端客户对国内自主产品的质量存疑,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规模以下企业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也不高。
此外,尽管整体上看长三角在工业基础上已具备较强优势,但产业分布不均、各地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仍制约协同智造的步伐。
为此,长三角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有国际竞争力、有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综合集成业务,引领行业发展;以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抓手,鼓励更多资本、数据、品牌、人才和技术优势导入,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BAT”企业;发挥和强化现有优势,补齐和催熟全产业链,促进智能制造业集群发展。
一言以蔽之,长三角制造协同,既要组群,也要建制。
首先应探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各个行业组织的资源,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长三角智能制造技术交流和培训共享平台,形成“智能制造+”的创新创业模式。并搭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聚焦长三角,辐射全国。
还要促进长三角协同智能制造标准建设,优先在本地区推广应用,形成本地区政策同步、诊断评价、成果认定、示范推广等方面的一体化,实现智造标准的“车同轨、书同文”。
此外,还要部署共建协同创新网络,扶持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性的智能工厂建设,鼓励和支撑本地区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长三角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