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王志军从四个层面肯定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但也指出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并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从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提振。
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
王志军表示,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紧密协作、积极作为,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一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批复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合成纤维、机器人技术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研发创新,5G通信、轨道交通装备、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掘进装备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向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制造转型升级。
四是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政府采购、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政策,加快推进 “双创”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各部门、各地区,特别是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开展了创新活动。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83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二,在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得到同步提升。”王志军说。
他同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4%。从创新体系看,原有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导致制造业创新体系出现 “缺环”。从发展环境看,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仍有待完善。
四大举措欲全方位提振
基于上述问题,王志军透露,工信部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支持企业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以企业为核心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以示范企业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有利于激发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新型创新模式。”王志军说。
二是紧扣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技术进步有机结合。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深入开展 “双创”,集聚社会创新资源。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
王志军透露,今年工信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动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发展,开展 “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推动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强化中小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将在各地认证的近2万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一批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 “专精特新”的 “小巨人”企业,以促进这些 “小巨人”企业逐步壮大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并继续举办 “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修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
向智能、绿色、服务转型升级
面对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最新部署,王志军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坚持以市场为主体,采取以下举措推进。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方面,通过制定并推广标准,加强引导促进应用。面向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制造标准制定和修订,降低全行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石化、民爆等行业,强化安全生产标准的实施监督,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二是加快培育专业服务供应商。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引导供应商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为向行业推广先进技术标准,扩散成功经验的重要载体。
三是健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诊断咨询、测试认证、项目监理、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优质专业化服务。围绕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场景,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示范平台。通过试点示范开展重点领域和园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改造。
四是营造政策环境。鼓励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加强产业和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鼓励第三方机构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及时修订发布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鼓励地方政策创新和探索实践,推广浙江 “亩均论英雄”倒逼企业改造、零土地技改项目承诺备案制,广东、江苏等地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等成功经验,让好的政策惠及更多企业。
在谈及我国制造业如何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时,王志军强调,必须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 “牛鼻子”,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一方面,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