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依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去年年底印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并于今年7月7日印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了对符合《规范条件》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按自愿原则申请实行公告管理。《规范条件》和《实施办法》的发布与实施,对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随着近几年机器人的热度与日俱增,很多企业为赶上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这班车,没有找准定位便盲目进入,或缺少核心技术,或难以持续投入研发资金。调查显示,短短几年时间,我国机器人企业已达近千家,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通过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组装后即向市场低价销售,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代工工厂,仅仅停滞在OEM阶段,附加值极低,低质低价,行业竞争秩序出现混乱。
《规范条件》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原则,从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对企业提出了要求,有利于引导企业对各方面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对引导产业政策方向起到导向作用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合适的政策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反之则不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地方政府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出台多种政策加大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一时间批地、拨款、建园区的热潮又起。粗略统计,近三年各地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就有上百项。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表示,在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由于其对机器人行业及相关企业了解程度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导致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作用到真正有实力、有需要和有必要扶持的企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因补贴而生”、“靠补贴而活”的企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
《规范条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既有利于引导各地政府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又有利于精准施策,使有限的资源流向有核心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
对金融投资起到引导作用
机器人产业的升温,也获得了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几年内涉及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多。据了解,2016年我国机器人上市公司超过50家,融资案例数达到了70起,某些公司还得到了多轮融资,资本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机器人行业。但如缺乏正确的市场引导,资本的盲目涌入将会加剧重复建设和低端恶性竞争。
《规范条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将引导各方资金流向行业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和项目中去,降低行业投融资风险,同时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资等行为形成资产泡沫。
对推动用户采用自主品牌产品起到促进作用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户是产业链生态圈的核心,机器人行业同样如此。由于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走低价路线,难以保证质量,导致产品良莠不齐,扰乱了市场。绝大多数用户在对行业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难以辨别优劣,导致市场对国产机器人整体信任缺失。不少用户企业负责人表示,宁愿多花几万元,也不想承担购买国产机器人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这是导致国产机器人推广难的最根本原因。
《规范条件》和《实施办法》发布后,将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形成机器人行业的动态“白名单”,这将有利于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引导用户购买放心产品,增强用户对真正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及认可度,进而达到保护优质企业的目的。
《实施办法》是切实落实《规范条件》的重要举措。下一步,为确保《实施办法》的顺利执行,还应注重加强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切实发挥《规范条件》的应有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正确引导下,在《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规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