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GB/T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出席会议并讲话。发布会由工信部办公厅副主任黎烈军主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殷明汉在会上宣读了2017年第12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对两项标准进行了解读。工信部科技司、信软司、中小企业局、国际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二部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贯标进入新阶段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张峰指出,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基础和术语》、《要求》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经过多年实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9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完成立项,其中3项已正式发布,全国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达4300余家,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企业达73000余家。
目前,贯标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8.8%、经营利润平均增加6.9%,企业贯标的自觉性、实效性不断增强。贯标工作的开展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通过标准制定、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市场服务,形成了以贯标促融合、以贯标求发展的行业管理新模式,形成了以市场服务为纽带、以价值链共创为基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推动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峰强调,下一步要加快《基础和术语》、《要求》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普及,务实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与国标委、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二是深入开展试点示范,不断提升贯标广度和深度,实现贯标在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三是持续建设数据地图,持续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和自对标,促进分级分类差异化发展。四是健全市场化运行体系,完善贯标工作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建立开放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社会采信范围。
两化融合力促变革管理
田世宏指出,标准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引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企业变革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引导企业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内容凝聚了我国广大企业几十年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初显。当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应用和普及推广基础,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将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基础和术语》、《要求》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恰逢其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助力两化深度融合大有可为。
田世宏表示,下一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与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两化融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规划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研制推广工作,支持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等团体组织开展两化融合领域的团体标准建设,同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系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好服务,谱写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
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标准引领是全球主要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部署的通用做法,也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谢少锋表示,面对新的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引领,系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有效工作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标准共同构成的一组标准组族。作为标准族中两项核心关键标准,《基础和术语》给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及其定义,《要求》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可作为企业系统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通用方法。
谢少锋进一步表示,要确保标准的应用成效,关键是让企业真正理解、建立和实施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关键要把握好:一是务求本质贯标。二是把“一把手”工程作为贯标的必要条件。三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四是加快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