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大数据“十三五”规划发布:开启万亿市场

日期:2017-02-08  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
      随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一波波产业及政策浪潮的来袭,数据资源成为国家核心战略资产和社会财富,大数据布局发展之道正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1月17日,《通信产业报》(网)自工信部网站获悉,为了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工信部正式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规划》正式提出我国2016-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涵盖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关键环节,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在内的大数据产业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资源、技术、应用同步突破
       此前,在《规划》编制组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指出,国家信息能力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空间的数据主权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不同于基础软件行业处于追逐国际主流趋势,我国大数据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已崭露头角,未来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也取得了明显突破,在软硬件、平台建设、智能分析、开源技术等方面均不断壮大技术实力。在应用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更进一步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规划》指出,目前,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大数据技术、产业与服务成为社会资本投入的热点。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领域不算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大数据产业已初具雏形。
       同时,随着大数据产业在发展中地位的日益凸显,我国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开展了大数据技术、交易、开放共享、工业大数据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部分标准在北京、上海、贵阳开展了试点示范。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十三五”发展主攻七大任务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关键阶段。《规划》指出,大数据将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大数据创新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将驱动信息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更高要求,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形成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
      但必须看到的是,我国大数据产业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规划》指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完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关键问题尚待解决。
       因此,《规划》部署未来五年我国大数据发展将重点完成七大任务,包括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以“创新驱动、应用引领、开放共享、统筹协调、安全规范”为发展原则,围绕七项关键任务,《规划》提出,将以发展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工程、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工程、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工程、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推进为关键。
       未来五年,大数据将更好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这无疑将驱动各行业掀起一场猛烈的大数据风暴。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85917.109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