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2016年我国将定制15项传感器国家新标准

日期:2016-01-20  来源:中华工控网    点击:
   “无论是在信息技术体系还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传感器的地位都很重要。它具有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特别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议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化应用并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近日于江苏张家港举办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作出上述表述。
    产业发展滞后 政策支撑乏力
    谈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杨学山指出,完整的信息技术由处理、传输、感知、行为、内容、系统等六部分组成。在这六个组成部分中,后面四个要素即感知、行为、内容、系统,是当前需要快速发展的。尤其是感知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最基础部分,没有感知,就没有信息的来源。同样,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看,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如果没有传感技术,工业的转型升级就失去了基础。从产业技术特征看,传感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产业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物理规律、技术方向来发展的,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多元化,它遵循不同物理规律,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
    杨学山表示,其另一特征是协同性即融合。传感器要与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目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它与传统的产业发展完全不同。鉴于传感器的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使得传感器产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未来5年内,全球传感器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70亿美元,受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5~10年,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15年。
    目前,我国安防传感器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全国不足200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长期以来,行业整体技术分散、规模偏小;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强大的政策扶持;市场壁垒过多、公共服务配套和标准体系不完备,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
    从顶层设计看,由于行业归口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全,在传感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现象。对此,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董永生表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部分传感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诸多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认为,科技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推进传感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强化标准建设 促集群式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传感器发展现状,郭源生提出了打造国际化双生态产业链,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构想。按照战略规划,要在国内外现有企业、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基础上,结合国内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通过政产学研用服立体化发展和推动,以及国际交流与协作、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形成对接平台,整合国际产品开发、检测、标准、市场应用等技术,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即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谷。其预期目标是,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以上,并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加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表示,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首先要完善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要携起手来紧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前沿,结合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实际,努力推动标准的创新、标准的更新,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使传感器产业有标可循。国家质检总局将在标准制修订、产品质量保障服务和品牌培育方面为传感器行业提供积极帮助。
    关于安防标准的建设,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中心主任郝文建表示,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是,结合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标准。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支撑工作,开展满足物联网需求的各种专业传感器领域标准化工作。目前,拟制订24项国家标准计划,其中2015年9项、2016年15项。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78325.5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