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厦门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3-08-23  来源:中国海峡机械网    点击:

前 言

《厦门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战略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十二五”时期厦门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本规划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基本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行业管理范围之内,涉及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的金属制品业(不包括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不锈钢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包括自行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不包括电池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照明器具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不包括眼镜制造)。

第一章 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中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厦门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装备制造业是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是将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现代工业的核心产业。市委、市政府已将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未来厦门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配置大量的现代知识要素,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实施市委提出的“二三产共推进”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日益上涨的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劳动力价格和多变的国际市场,按照党中央关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厦门装备制造业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努力培育若干个占据行业技术的高端、具有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对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出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

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535户、从业人员109800人;完成工业产值708.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3%;完成工业增加值168.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4%、全市GDP8.2%;出口交货值190.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5.20亿元、利税总额86.25亿元、利润66.8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7%22.2%24.1%;全员劳动生产率153076/.年,比全市工业平均数多15707元。“十一五”以来,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10.77%103.15%120.62%58.84%67.75%。自“九五”以来至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是全市工业各行业中发展最稳定的。

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用户对产品个性化的要求高。因此,对产品和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要素。行业内大企业中,内资控股企业大都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控股企业大都具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主要产品领域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国际三大行业巨头中的两个(ABB、施耐德)在厦门设有全球研发基地,产品技术领先世界,中压配电设备、自动化低压配电设备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同行首位;大中型客车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机械在全国据有重要的地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装载机的产能全国第一,搬运机械为世界顶级产品;大型商用飞机维修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亚太地区第一;船舶制造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滚装船,在国际航运市场上被誉为“厦门型”。

三、培育产业链取得新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一批占据行业技术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群)的发展战略,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等行业围绕龙头企业、整机产品,研发设计、集成制造、供应方协同、现代物流、营销服务等产业体系各环节不断发展,并带动了一批行业的发展。如在汽车取得底盘生产资质及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下,汽车零部件制造获得了较快发展。同时,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各行业的支持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运动器材、水暖及厨卫等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行业已初步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

在“十.五”全市努力推动专业化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以来,集美机械工业园、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工电器产业基地、海沧排头船舶工业园、航空工业园等专业化工业园区已成为行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形成了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协作配套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格局,行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已基本形成。

五、质量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在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获得全国质量奖的带动下,五年来,厦门装备制造业企业以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培育卓越企业为龙头,努力推广“6σ”、现场星级评价、可靠性工程、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管理由追求质量控制有效性上升到追求卓越经营绩效。以优良的质量和服务,而不是以压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行业生产经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在亚洲金融风波和“9.11后发达国家经济下降期间,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增长都是支撑当时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影响厦门装备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已上升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模具、机加工等基础加工的本地配套能力弱,直接影响新的投资;二是一些主要企业生产增长严重依赖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较弱;三是工程机械、配电控制设备等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多年来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层次的下降,导致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厦门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十多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且“十一五”以来,效益增长低于生产增长。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国家《“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强调:“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机械工业:“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船舶行业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机械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同时由于中国机械工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因此出口量也将不断增长,并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水平升级。

国家《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五个主要发展领域:

一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品。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二是新兴产业装备。包括新能源汽车,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

三是民生用机械设备。包括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医疗设备,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现代文办设备等。

四是关键基础产品。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高档传动部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端刀具等加工辅具,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五是基础工艺及技术。包括铸、锻、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和先进设计技术、控制技术等基础技术。

在这五个领域中,都有已充分市场化、国际化,主要产品以内销为主的厦门机械工业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装备制造业要适应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就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以高技术为核心,植根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全力突破关键制约环节,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生产体系,带动整个产业链提升;

二是以先进的管理为保证,最有效地组织资源,形成一批中国特色鲜明的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在此领域,仅有一流的设备和技术是远远不能适应竞争需要的,必须充分掌握最优化、最短化、精益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最佳管理;

三是以优秀的人才为基础,形成打造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卓越团队。要加大投入、实施培训,以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总之,未来的五年,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日趋强化的能源资源约束,“十二五”期间,厦门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行业结构、经营模式、创新载体、产品实物质量、人才结构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深度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转型升级为方向,推进厦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按照国家《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十二五”期间全市GDP翻一番以上、工业经济规模力争翻番的目标,综合考虑“十二五”厦门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将主要依靠存量工业,以及各项要素成本继续上升的因素:

——至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市GDP4200亿元)的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4%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至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到27%左右,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个点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

——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和主要协作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都要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主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推广应用节能、节材、高效率工艺技术,实现生产制造节能、降耗、自动化、高效率。

——质量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全行业普遍推行“6б”管理、可靠性工程、精益生产、现场星级评价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使质量管理成为企业利润之源;骨干企业普遍做出质量信誉承诺,使厦门产机械产品真正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

——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发展一批节能高效、低排放、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产品;骨干企业普遍发展现代制造服务,普遍实现全业务流程环节信息化的协同集成;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基础加工企业。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即:发展方式由过度依赖于消耗能源、资源和增加环境成本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模式努力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转变;产品结构努力向高端产品升级,产业技术向与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方向转变;商业模式由卖产品向卖服务方向转变;驱动模式从投资拉动向内涵驱动转变;增长点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方向转变。

            第三章 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以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坚强的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高端机械产品、促进行业发展转型升级为抓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节  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坚强的产业链

一、汽车

按照“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大中型客车创国际名牌”的目标:开展以提高整车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节能环保为目标的产品质量攻关,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争取至“十二五”末出口占到销售的40%;加强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特别是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加工等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强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发展“智慧客车”,在中国客车行业率先实现新一轮发展的突破;从混合动力技术入手,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强包括试验设施在内的研发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汽车行业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厦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能力和作用;研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专用汽车;继续引进各种汽车零部件制造、系统总成项目。

二、工程机械

按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开展以提高可靠性为核心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关、整机产品节能减排技术攻关、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等;加强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特别是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加工等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努力实现世界一流的液压件生产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机械加工工艺落户厦门,实现关键件技术的突破;提升挖掘机生产规模,发展筑养路机械;提升电动叉车生产规模,并带动发展驱动系统、动力电池;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国际市场销售网络。

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

按照“成为全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由配电设备领域向输电设备领域延伸,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的目标:发展智能电网设备,提升高压、超高压产品生产规模,开发特高压产品;加强包括试验设施在内的研发能力建设;争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电力变压器、电力电容器、高压直流输电(HVDC)关键部件等产品,以及用户端专用产品;支持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液压机构、GIS部件、铜板加工、绝缘制品、有色金属铸造、表面处理等工艺专业化企业;建立政府采购促进产业发展的常效机制;促进成套产品(特别是高压产品)在省电网建设中应用等。

四、船舶

按照“建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创汽车滚装船国际名牌,发展游艇制造支持我市游艇经济发展”的目标:实施龙头企业三期及其配套工程船坞建设,形成“一坞、二船台、三码头”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船舶60-80万载重吨(16-18艘)的规模;面向国内外引进船用机电产品制造、船舶配套制造、分段制造;利用本市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发展船用电气自动化系统制造;发展游艇制造,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建设欧厝船舶产业补充基地、干船坞等。

五、航空工业

按照“形成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能力,巩固规模、技术在全球业界领先地位”的目标:适时实施太古飞机维修七期、八期建设,提升生产规模;引进飞机燃油系统及附件维修、小型飞机维修、航空集装箱和货板维修及制造、航空座椅制造等;拓展飞机维修研发中心、培训基地、服务及生活配套中心等;发挥飞机结构件、零部件加工能力,争取加入国际飞机零部件供应体系。

第二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高端机械产品

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预计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5年中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我市汽车工业的主导产品是大中型客车,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于传统汽车技术提高的同时发展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客车,正逢其时。要从我市企业已掌握整车开发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入手,逐步向纯电动发展。“十二五”期间应开展的工作:

一是加强混合动力整车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如整车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设计、车载信息技术、减振降噪等;

二是形成稳定的零部件采购供应体系,实现产业化生产;

三是争取发展关键零部件生产,如电机系统、变速箱控制、电池系统、电空调、电制动、电转向、机电耦合传动系统等,争取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现工程化,

二、智能电网设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十二五”是大规模实施阶段、“十三五”实现整体的完善和提升。智能电网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7000亿美元,中国潜在市场将超过10000亿元,涉及自动化监控设备、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复合电器材料、线缆等。

配电控制设备是我市的优势产品,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厦门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具有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要从成套设备入手,研发智能电网需求的智能开关、配网一次设备、配网自动化系统、智能环网柜等智能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争取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如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变频家电、工业控制、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等诸多产业提供关键件。

三、节能技术装备

一是争取发展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并争取培育成为我市又一拳头产品;二是产学研合作,或通过技术引进,或依托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配电控制设备行业,发展电机系统节能的关键件及控制系统,包括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发展各类节能技术装备;四是鼓励发展应用高效节能技术的锅炉、风机、水泵等用能设备。

四、环保技术装备

一是在推进我市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发展持有某领域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环保技术装备企业;二是争取发展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环境在线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三是促进客车、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产品质量改进,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排放。

五、数控加工装备

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加国家专项,发展组合刀具,形成国际竞争优势。通过与台湾机械工业的合作,引进台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数控机床和数控塑料、印刷、包装、食品、纺织机械的生产。

六、机电产品再制造

以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机械、工业车辆、汽车零部件为重点,加强零部件的剩余寿命与性能检测技术、零部件的材料识别与分类、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促进行业发展转型升级

一、发展现代制造服务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参加全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在全市工业各行业中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

二、提高工程技术水平

按照《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及有关实施细则,着眼于未来,根据“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的五大趋势,大力推广复杂机电系统的创意、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零件精确成型技术,大型结构件成型技术,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微纳器件与系统,智能制造设备,智能化集成化传动技术,数字化工程等八大技术。

三、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一是围绕传统工艺绿色化的要求,大力推广轻量化、精确化压力成型工艺,清洁热处理技术、环保型表面处理与强化技术、热处理过程节能技术,环保、节能型焊接工艺技术,微润滑、干式切削等绿色切削工艺技术等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二是发展以汽车、机床、起重设备轻量化为重点的轻量化设计技术,产品降噪设计技术,产品可拆卸可回收设计技术,产品环保材料替代和新材料应用等设计技术;三是开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模具再制造技术研究,并建立示范工程。

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在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过程中,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是着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各类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技术的应用水平,重点攻关计算机辅助工艺、辅助制造;三是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促进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四是与物流业对接,推广供应链管理,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五是在提升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的过程中,做“长”做“宽”装备制造业,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等应用产品。

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厦漳泉工业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中,向泉州、漳州延伸产业链,发展零部件(元器件)制造、机械基础工艺加工。以专业化园区为主要载体,3市机械工业共同建设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成一批专业化基础工艺中心、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人才(包括技工)培养平台。

             第四章 对策措施

有效实施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厦门装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转变发展观念

要实现厦门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改变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硬件”(装备能力)轻“软件”(成套服务、应用工艺研发等)的模式,着力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值率的提高,着重提高价值创造中劳动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

一、明确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向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各项资金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应主要用于: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是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提高产品可靠性指标所开展的产品质量攻关;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对首台(套)产品的补助等。

二、实行符合行业特点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一是根据机械整机产品不可能样样自制,很大一部分成本在外协外购的零部件制造中已完成的生产特性,调整对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标准,将以销售收入为基数计算企业应投入研发资金改为以增加值(按收入法计算)为基数,使政策更切合行业特点。

二是鼓励企业积极研究开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能明显提高产品性价比的嵌入式软件。凡企业自主研发嵌入式软件,并成功应用于产品中的,经认定后,应享受政府对软件企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市扶持企业信息化资金应重点支持离散型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辅助制造,并与全企业信息系统融合,以及龙头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发。

四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重点支持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方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五是调整奖励政策,市科技成果奖获奖人员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在生产一线的工艺人员、技工,以解决企业研发创新中的工艺“短腿”问题。

               第二节 大力推进质量振兴

追求卓越的绩效管理,是二十一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更是厦门装备制造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质量观念

明确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保证产品(服务)质量符合用户要求”。质量管理只有对提高组织绩效做出贡献,为组织提供从企业、顾客、社会多个方面解决质量和效益的模式,促进组织通过不断地改进由成功迈向卓越,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行业内全面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可靠性工程、“6σ”管理、精益生产、现场星级评价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同时在企业中全面展开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和培训,筑牢质量振兴的基础。

三、发展品牌经济

一是从将产品可靠性指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入手,推动大中型客车、汽车滚装船争创国际品牌;二是推动厦工工程机械以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为基础培育国际市场知名度;三是以跨国公司全球中压和低压配电设备研发基地、林德叉车自主研发能力为依托,培育高档配电设备、高档搬运机械成为厦门的“名片”;四是通过航空工业城建设和太古飞机技术改造,培育厦门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国际品牌;五是发展机械基础工艺生产能力和客车、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的公共技术平台,为整机产品培育品牌提供坚强的产业体系支撑;六是鼓励发展新能源客车和叉车、智能电网设备、高效节能低排放工程机械,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兴起之际即培育品牌,占领行业竞争高地。政府要将发展品牌经济各项政策的支持范围扩展到品牌源于境外,在厦门投资企业具有从市场调研到产品销售完整过程的企业。

四、引导企业树立质量责任

继续发动企业参加中国工业企业全球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大力宣传质量信誉承诺企业,倡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质量责任观。建立对质量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

五、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全行业要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提高工效、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推动质量振兴。

六、政府采购引导行业质量振兴

一是制定规范化的、以产品质量为主要评估标准的实施办法,要求本市政府采购、重点工程采购、集团采购等,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地产机械装备,使厦门政府采购产品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二是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批)我市研制开发的重大技术装备的项目,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三是对生产或开发符合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试制品,以及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经认定可实行政府首购制度。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一、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力度

借鉴国家开发银行与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合作经验,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投融资模式,鼓励银行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及“绿色通道”,政府通过对技改项目的贴息和其他政策支持,提高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和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使用市鼓励企业境外投资专项资金、品牌产品发展资金等,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国内生产能力过剩,质量、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我市大中型客车、工程机械、船舶等产品发展出口或到境外投资办厂,拓展新的市场。

三、推进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在我市工业用地供给偏紧的情况下,应鼓励企业到配套条件好、地域条件好的地区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在厦门发展研发设计、营销、财务结算等总部经济。要积极贯彻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意见,按照国家工作部署,推动我市优势企业积极在全国汽车、工程机械行业的兼并重组中发挥作用,与同行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成为行业的“航空母舰”。

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强厦门市机械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支持其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业务指导下,开展行业规划、行业自律、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

五、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

在厦门市机械行业协会的平台上,积极运用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培育和发展一批精、特、专,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协作配套和服务。

六、建立全面的人才队伍

在厦门机械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上,支持大中专学校和企业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资源、设备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讲学的收入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积极为大中专学校提供技能培训设备。

根据当前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多汇集在产品设计和管理工作中,而对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的生产一线工艺技术人才愈显缺乏,高级技工更是凤毛麟角的现状,要从薪酬、职称评定、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入手,努力加强工艺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为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厦门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背景

工程机械篇

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目前,全球最大的砼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汽车起重机和大中型压路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的制造商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的产能在中国。世界上最长臂架泵车制造技术在中国;世界最大吨位(3200吨)履带起重机制造技术在中国。以此为基础,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谋求更大发展与水平提高的新途径已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关键零部件尤其是液压件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主机制造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机械在国际产业分工上大部分还处于低端,这一点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

二、市场前景

“十二五”期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都将继续带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扬。受益于此,加之企业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等不断提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并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的最重要驱动极之一。

(一)国内市场

工程机械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速度和增长空间决定了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不到50%。在2020年要达到接近60%的目标,仍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完善。

有关数据估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施工建设带来设备采购,采购额占新开工项目建设投资额约4%-8%。因此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将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

根据对“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达20%左右的基本判断,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约17%

(二)国际市场

尽管美、日、欧三大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份额在亚非拉国家仍有上升空间,特别是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先后由复苏转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备等产生强劲需求。预测2015年时国际市场对工程机械的主机产品需求量将达约2000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出口大国。

三、行业发展重点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调是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工程机械领域领先者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只有那些具备强大产业链控制力,在营销、服务等领域构建良好盈利模式,对纯粹规模扩张有坚忍克制力的企业,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十二五”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产品结构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大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通过环保排放、安全、能耗等技术与法规标准,限制低端产品的入市,对超标或可靠性差、存有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严格监管。

二是国家鼓励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以市场竞争体制淘汰落后,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用地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到“十二五”末行业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要达到全行业的85%以上,力争将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培养成为航母型的国际知名公司。

三是引进国际高端产业。由于我国同时拥有快速扩张的庞大市场和相对低成本制造的双重优势,跨国公司不仅继续把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计划将更多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

四是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制约。在工程机械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液压件、发动机、电控系统中,液压件是最薄弱的。专业机构2010年的调查表明,我国有待成熟的工程机械配套件中,液压件占到88%(其中高压系统占52%、变量液压系统占36%)。“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加快突破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的步伐。

五是“走出去”主动整合境外资源。通过海外并购,低成本获得海外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市场渠道等资源。

六是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工程机装再制造产品比新产品的制造节能60%,平均有70%的部件可以被再利用,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节省80%以上的能源消耗,价格平均只有新产品的30-40%,实际成本不到原来的50%

四、部分产品发展分析

(一)装载机

2010年,中国装载机销售量达到21.6万台,创下历史新高。目前,中国装载机市场呈三大格局:一是品牌格局,柳工、龙工、厦工、临工为第一集团,共占据国内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徐工、山工、福田、常林为第二集团,占据两成以上的份额。其他弱势品牌分割不足10%的市场份额,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二是区域市场格局,山东、河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是传统装载机消费大省,北京、广东、辽宁、江苏、青海、宁夏等地近年增幅较大;第三是产品格局,3吨和5吨产品占据市场90%以上的份额,其中3吨机20%5吨机70%。为摆脱价格竞争,厂家在装载机个性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核心技术并没有很大的变革,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总成本最低战略的市场竞争手段仍是行业的主流。

(二)挖掘机

目前国内挖掘机产能已超过35万台,足够供应全球市场的大半之需。按目前各企业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国内挖掘机产能规模将达到50万台以上,几乎覆盖全球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的情况已相当明显,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严重缺失。

目前在中国挖掘机市场上,卡特彼勒、阿特拉斯、沃尔沃、小松、日立建机、神钢、现代、斗山等国外品牌占有2/3的份额。国产品牌挖掘机在不具备核心技术,特别是液压件和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的扩张甚至领先绝非易事。如果由于过度竞争造成营业利润与规模之间本应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被严重打乱,总成本领也就失去了其理论上的意义。

挖掘机是配套件缺失最为严重的产品,空白点所占比例高达42%,即2010年全国制造的十几万台挖掘机近一半的零部件依赖进口,其中首要的是液压件。如小型挖掘机,若从国外采购全套液压系统,其成本将占到整机的30%以上。

(三)桩工机械

受高速铁路建设的推动,我国桩工机械产品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行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旋挖钻机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并正从中型产品逐渐向小型化与大型化发展。

(四)筑养路机械

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促使筑养路机械向高水平、高性能和大型专用机型发展,有些性能优良的筑养路机械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标志着我国筑养路机械的技术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我国筑养路机械行业用于高等级公路施工的机械品种少,如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摊铺机、大型混合料烘干拌和机及高性能的多功能养护机械等仍需全部或大部分进口。行业内配套能力差、制造工艺落后、产品综合水平低、检测试验手段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筑养路机械恶劣的作业环境,其工作的可靠性较之机械本身的技术先进性更为重要,当然技术的先进性亦可用于提高机械的可靠性,企业需要找出他们的内在关系并进行最合理的设计。国外筑机产品一般要求出厂后无故障工作时间1500-2000小时,美国CAT产品达到2400小时以上。无故障期的长短是衡量机械可靠性优劣的基本指标。可靠性不仅反映了机械本身的内在质量,使机械效率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是反映和衡量厂家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世界筑机行业问世的新机种不多,厂家大都在提高机械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方面做文章。其他还有提高机械的自控技术水平、维修保养的方便性、良好的操作驾驶条件等。

 

输配电控制设备篇

一、发展方向

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节能减排、电源结构的调整、电网安全、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设施的新建和老设备的更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都将促使输变电技术不断发展变化。输变电设备未来的技术方向,一是特高压,二是智能化,三是节能环保设备,四是系统集成技术,向集约化发展。以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相位进行灵活和快速调节的轻型直流或柔性输电技术;低成本低损耗设备新技术。

从自下而上看,成熟技术将首先得到推广(如柔性输变电、变频技术、智能用电系统):综合分析市场空间及开拓进度,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输变电、高性能高压和低压变频器、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用电系统、农配网改造将成为“十二五”发展重点。

二、市场前景

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按照这样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未来的5-10年,城市化进程将推动电网尤其是配网建设,集中在城网扩张和改造上。

正因为电网发展必须与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水平相匹配,才萌生出对特高压、智能电网和配网建设的需要。2009-2020年,国家电网规划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未来10年将建成坚强智能电网。2009-2010年是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建设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实现重点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就是将物联网技术“植”入电网,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即在传统的输电线路和配用电设备加上传感器,再接入物联网,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用电体验。

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这是一个与节能减排高度契合的绿色产业,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7000亿美元,中国潜在市场将超过10000亿元,涉及自动化监控设备、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复合电器材料、线缆等,如每年要更新百万个变电站;将3000-5000万个普通电表替换成智能电表。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智能电网发展规划,2009-2010年为研究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大规模实施阶段;2016-2020年实现整体的完善和提升。

国家电网在2020年前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架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其中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将变得愈来愈重要。传感器网络将渗透到电力输送的各个环节,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网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以及营销等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

中国智能电网六大环节的投资机会:

在发电环节,主要是提高电场的自动化与控制水平,发展储能技术和变频逆变技术,包括电场的自动化与控制保护设备、无功补偿装置、变频器以及以抽水蓄能电量为代表的储能装置。

在输电环节,鉴于中国电源和负荷相距较远的市场特点,未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会发展迅猛。因为输电电压等级和容量的提高,对输电线路提出潮流控制、系统诊断、电能质量等要求,投资机会在于输电线路状况检修、在线监测设备、可控串补、静止无功补偿、有源电力滤波器等。

在变电环节,我国具备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为未来智能化改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投资机会主要包括变电自动化及控制系统改造升级、电子或光电式互感器以及智能开关和智能变压器等智能型一次设备。

在配电环节,我国发展比较滞后,配电网的网架结构比较薄弱、自动化水平比较低、分布式电源及储能技术比较落后。投资机会包括配网一次设备、配网自动化系统、分布式电源及微网接入的储能装置、超导电缆和超导储能装置等。

在用电环节,未来比较重要的需求,一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这对智能电表的需求比较大;二是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在调度环节,一是新能源介入和调控能力;二是电力通信网络和调度数据网建设,是未来调度系统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发展智能电网产业链,将对电力设备产生层次需求,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船舶篇

一、行业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当前,面对IMO(国际海事组织)、IACS(国际船级协会)推出的层出不穷的国际新规则、新标准,我国船舶业正面临难以回避的巨大挑战,促使船舶企业以产品转型、技术攻关和应对新规为重心保合同、抢订单。

船舶行业历来是标准永远不断提升的行业。每次技术标准(来自IMOIACS、区域组织等)的变化,必定对相关行业带来冲击,表现为新产品出现、新船型出现、老船型贬值,行业格局的重新调整等。

在新规面前,更绿色、更环保、更节能的新船型将更受青睐。目前,这些相关技术集中在韩国、日本手中,其还将自己的研发成果转化为IMOIACS的新规,以此抢占未来市场的制高点。而我国船企受制于技术短板的不利局面已经显现。

二、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了船舶行业的发展重点方向,包括按照国际造船新规范,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升级换代;提高船舶配套业和装船率水平;重点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远洋渔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自主设计制造。

面对挑战,造船界必须加快技术升级步伐,从标准上进行突围,尤其要关注质量问题:一是高度关注造船过程中涉及的造船标准,以及未来将生效的标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2005GB/T4000-2005)、IACS REC47船舶建造及修理质量标准、IACS URZ23新建船舶的船体检验,是目前国际和国内主要航运公司普遍接受和判断中国船厂建造质量是否达标的基点。低于这些标准,船厂将丢失主动权;二要密切关注造船过程中焊接质量控制,这是未来船级社和船东代表重点监控的领域;三是切实改进船东反映的造船质量问题,特别要加强对外包施工队的控制;四是加强对采购的船用产品质量的控制,这是船舶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提高中国造船质量的主要瓶颈和制约因素之一。

此外,还要加大节能环保船型开发以及船型升级换代的力度;充分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精细化施工,提升生产效率,削减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等。

 

客车篇

一、行业发展趋势

从目前政府部门发布的调控信息来看,未来几年,客车行业和客车市场将面临重大变革。首先,在行业发展方面,将通过提高门槛的方式来推动行业整合,以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其次,市场发展将会以产业升级为引擎,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扩张态势。

 “十二五”客车行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政策调控每年将从市场上淘汰至少三、五家的客车品牌,改变客车行业多、小、散的格局;

二是从节能减排出发,国家已规定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这对客车行业产生根本的影响;

三是政策对客运市场车型繁杂的调控,要求提高批量、减少品牌;

四是客运公交化将成为趋势,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将打破城市、城间界限,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无缝连接的公路客运网络,引至大中型客车中公交客车市场份额的提高;

五是通过修订营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引导客车产品的技术走势。安全、节能、环保是客车行业永恒的主题,是客车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2010年版《营运客车类型划分与等级标准》在客车安全性、节能降耗、排放限值(明确必须符合GB3847GB11340GB14762GB14763GB18285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未来客车产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市场前景

受火车提速和小汽车高速增长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客车领域以结构调整为主,国内和出口的增量都不大。业内预测“十二五”期间客车市场总需求为143万辆。增长因素主要来自:一是因国家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和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示范工程两项政策的作用,农村客车的发展空间较大;二是城市公交客车市场仍将高速增长,按照《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全国公共汽电车保有总量达60万辆,较2010年新增约20万辆。“十二五”期间现有公交客车将有70%需更新,总量约28万辆,加上新增20万辆,总需求约为48万辆,平均年需求量达9.6万辆。目前公交客车的年销量还不到6万辆,增长空间十分可观;三是专用车市场的发展。目前,客车专用车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行业的重视。在国内市场上,客车专用车大致可分为政府特定用途的专用车、校车、物流专用车和工程抢修车四种类型,其中校车的市场前景最好,未来需求总量将至少扩张一倍,而政府特定用途专用车的品种最多。保守估计,未来五年专用车市场总需求约5万辆。

三、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一)系统集成

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客车产品的发展方向,仅仅依靠客车企业已经不可能完全承载客车产品的发展重任,只有不断集成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满足未来客车产品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与宇通客车共同开发的交通应急指挥车,就是一款集大成、跨平台的产品,集成了海事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采集与传输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

(二)节能环保

“十二五”末,新增车辆将全部实现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使用比例达到5%以上。同时,加快对现有车辆更新改造步伐,中高档、节能、环保型等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使用率将达40%

(三)智慧客车

随着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构建“智慧地球”的愿景,用户对智能化管理的内在迫切需求,已成为中国客车迈向智慧时代的助推器。客车行业的下一轮发展将从汽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破题,为客车的智慧运营提供支持。

智慧客车将给用户带来四大利益:一是安全运营。通过安全行驶、故障预警等管理手段,降低运营风险,确保安全运营;二是节能高效。通过节油管理,有效降低燃油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三是持久耐用。通过维修保养管理,规避不良驾驶行为,降低维护成本,实现持久耐用;四是管理智能。通过车辆运行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分析,为运营管理提供量化、客观的智能管理工具。

(四)价值延伸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是目前客车营销中最热门也是最普遍的话题。如海格客车首先提出的基于3G技术的G-BOS客车运营管理智能信息系统,为客运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管理体验----车辆信息的实时传递,可以让管理者随时掌控所属运营客车的驾驶操作情况和车辆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以提高运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是一种行业的创新模式,其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能够提升客车的应用功能,无论新产品还是老产品,只要能够满足G-BOS基本要求,都能够享受其成果,这种以点带面的创新模式效率最高,是客车企业产品创新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推动了客车营销的发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篇

一、发展方向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是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两轮驱动,未来十年产业核心技术投资将达千亿元。

《规划》的目标分为两大块:一是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到2015年(《规划》中的中期目标),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2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瓦时;到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1.5/瓦时。二是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规划》确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范围是: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型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及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

产业发展顺序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近期产业化的重点,以带动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为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打下基础。纯电动汽车是研发重点,燃料电池汽车为未来发展目标。

二、发展现状

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取得的进展:一是基本掌握了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开发技术;二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结构形式和多种混合度的技术方案;三是动力电池和电机的技术性能取得较大进展,部分满足混合动力整车要求;四是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类型,部分企业开始展开较大范围的示范运行,部分产品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在客车方面,一汽中度混合动力客车已上公告,在长春、北京奥运及大连达沃斯论坛等场合进行了示范运行,节油率28.5%;东风公司并联混合动力客车2003年开始示范运行,实际运行节油率达20-25%6款车已申报公告;北汽欧Ⅴ混合动力客车采用伊顿系统,现进行电池国产化。20081月开始商品化销售,已交付广州、北京等地公交集团;广汽研发的并联重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已上公告,在昆明公交线路上试运行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平均节油率23%左右;江淮汽车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已在上海、大连等地示范运行,串联式节油率20%。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尚处于样车阶段,未经过多轮验证研究,未达到系统优化和批量生产要求;二是零部件产业链未形成,关键原材料和电力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三是整车和零部件工程化不足,产品尚处于产业化初期,成本较高。

我国纯电动汽车开发已取得的进展:一是已基本掌握整车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整车控制技术,样车的动力性和能耗水平与国外相当;二是在小型纯电动汽车和大型公交客车方面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和示范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整车产品在电池包单位重量续驶里程或能量效率、可靠性和工程化上仍落后于国外先进产品;二是电池的比能量、安全性、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整车要求;三是电机、电池所需部分部件、材料需进口,同时在控制器基础硬件、芯片、高速CAN网关和信号处理放大部件等方面也要依赖进口;四是电动附件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可用,成本高,也依赖进口。

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取得的进展:一是基本建立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体系;二是样车的主要技术指标水平与国外相当;三是样车进行了示范运行。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客车总厂、北汽集团等成功开发了燃料电池客车,完成了5万公里的道路考核运行,3辆样车参与了奥运示范,并在北京公交示范运营了1年。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核心技术上,如燃料电池电堆和发动机系统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技术研发进展较为缓慢;二是示范考核运行规模较小,储氢和氢能源基础设施等问题尚未解决;三是产品的可靠性和成本离实用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产业链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电动汽车产业化条件,包括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产业链,基本建立以能源供给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产品报废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系统等。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有: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广泛使用交流电机,包括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永磁电机(包括无刷直流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发展趋势是电机本体永磁化、电机控制数字化、电机系统集成化。

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时代,一辆汽车近90%的制造成本在零部件环节,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车用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关键部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投资价值的一环。锂离子电池将迅速替代镍氢电池成为主流动力电池,并在未来1020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数千亿美元级别的全球市场。

整车控制器----产业化目标是建成2-3个年产15万台(套)以上的整车控制器硬件生产企业。

电动附件----包括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助力、电动水泵、电动油泵、电动空气压缩机等,产业化目标是培育2-3个年产30万台(套)以上的企业。

IGBT模块----产业化目标是建城2-3个年产100万套以上的IGBT模块生产企业,形成车用电机控制器配套能力。

四、技术攻关的重点

国家组织联合技术攻关的项目包括整车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两类。其中,整车共性技术包括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系统、自动变速箱、电动附件(如电动转向泵/机、电动水泵、电动真空泵、电动空气压缩机以及电动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重点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一致性、可靠性、寿命及控制技术)、高性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满足整车应用要求、机电一体化高度集成)、车用IGBT(研制IGBT芯片、掌握模块结构设计和封装技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材料、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

 汽车电子篇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节能环保将成为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汽车关键零部件已走向电子化,汽车电子产业已成为汽车技术进步的制高点。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故障诊断以及音响、通信、导航等各个方面。

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汽车产业强国的条件。与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但在市场规模等发展趋势上,我国具有成为汽车产业强国的条件。因此抓住发展机遇,选择好自主发展的突破口,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课题。在近期内,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化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货车、客车、中低档轿车应当首先成为中国控制类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突破口。

汽车电子系统包括动力系统/引擎、照明系统、防盗系统、汽车座椅/电动车窗/车门/油位检测、车身控制/空调/倒车辅助/仪表盘/底盘、安全系统、车载多媒体。

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篇

随着世界各国对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变频家电、工业控制、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智能电网等诸多产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空间。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

在智能电网领域,半导体行业可提供大量产品,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在有空余电量时运行设备或为车辆充电,并且在需求峰值时段节约能源,从而实现电力使用量的平衡。将智能电源转化IC和通信技术融合到设备中可实现这一重要功能。

人们常将集成电路比作电子系统的大脑,而把功率半导体器件比作四肢,因为集成电路的作用是接受和处理信息,而功率半导体器件则是根据这些信息指令产生控制功率,去驱动相关电机进行所需的工作。如今,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如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及功率集成电骆应用逐渐普及,其为信息系统提供电源的功能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电子系统中的地位已不仅限于“四肢”,而是为整个系统“供血”和“心脏”。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开关电源、电机驱动与调速、UPS等。这些装置都需要输出一定的功率给用电器,所以电路中必须使用功率半导体。另一重要应用领域是发电、变电与输电,即原本意义上的电力电子。任何电器设备都需要电源,任何用电机的设备都需要电机驱动。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应用之广泛已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国防工业中无所不在。

我国功率半导体器件企业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大多仍停留在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中。目前国内市场所需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约有90%依赖进口,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与高压变频器领域所需的IGBT基本上完全依赖进口。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功率器件技术演变的最新产品,是未来功率器件的主流发展方向。预计未来几年IGBT市场增速将达到20%-30%

工业自动化控制篇

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是机电一体化、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工作。

工厂自动化领域的自动控制技术:用于连续流程的(电力、化工)即DCS,用于非连续过程的(冶金、造纸、纺织、机械加工及环保等)为PLCPLC用途广泛,既解决单机自控,也提供流水线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我国连续流程自动化(DCS)发展较快,以能源和重化工的应用为主,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短。在断续流程自动化(即国外的工厂自动化)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紧迫。

变频器是工控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安装在电机前端以实现调速和节能。高压变频器后端主要拖动风机、水泵类负载,实际节电效果达30%-60%,未来该行业市场发展将受益于大中型项目改造;低压变频器与控制层和执行层设备共同组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其未来发展将受益于制造业“装备升级”。

高压变频器行业主要依赖大中型项目建设与改造,下游需求与宏观经济周期关联度低,受国家和行业政策影响大,电力、冶金、水泥等行业是“十二五”工业节能的重点。高压变频器主要应用在大型工业设备的电机前端,考虑到只需对电机加以改造就能大幅提高节能效果,预测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维持30%左右的增速。高压变频技术成熟稳定、节能效果明显、设备安装简便,通常在使用两年内通过节电可收回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低压变频器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工业生产、石油煤炭、市政交通等多个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而提升自动化水平将成为重点。与高压变频器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低压变频器下游需求与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相关,未来装备升级将是逐步和长期的过程,预计行业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15%左右的稳定增长。

根据我国目前电机装机总量、电机配装变频器比例、国家对节能降耗的规划目标,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考虑,我国变频器市场的潜力还很大。未来变频器市场将向大功率、高端方向发展,适用于更大规模电机的节能调速需求。

模具篇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工业要发展,模具需先行。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因此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

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用户单件生产的,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产品企业相比,数量多、规模小,多为中小企业。由于模具产品品种繁多,大小十分悬殊,要求各异,因此模具企业发展适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行业发展适合于集聚生产和集群式发展,以建立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

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约为46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约1/3,这预示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仍将会保持高速发展。在“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必然趋势下,工程塑料制品业在“十二五”期间预计也会维持年均15%的市场增长率。由此,占模具销售额45%的塑料模具,“十二五”期间也将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

“十二五”期间,汽车行业将会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加上我国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所带动的维修配件市场和出口市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将在1.5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基础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预计,作为模具量最大的市场,“十二五”汽车模具的年均增速不会低于10%

电子信息产业也是模具的大用户,“十二五”预计将有20%左右的增长速度。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器械、建材等行业也将为模具带来庞大的市场。例如医疗器械,目前我国只占全球2%的市场份额,药品与医疗器械消费比只有2.51,而发达国家是11,可见发展潜力之大。

因此,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估计,到2015年我国模具总销售额或可达到1740亿元左右,其中高档模具的比例达到40%以上。

我国模具使用寿命低(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生命周期长、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下一步亟待解决。

随着我国低成本人力资源难以为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必然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模具也必将随之快速发展。用智能模具生产产品可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加节材、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绿色制造。

现代制造服务篇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指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制造服务业,而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及现代工业核心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如何更好地开展现代服务制造业转型,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真正重视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由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或其他因素作用于既有产业,使得两种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是从“专业分工”到“优势互补”再到“产业融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要素,已经构成装备制造业生产中间投入的关键要素。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配置大量的现代知识要素。

其次,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相关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归核化战略”,专注于核心业务,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各类配套服务,从而打造出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协作机制,形成咨询、规划、研发、设计、制造、检验、调试、监测、维修、保养、直到产品报废、解体或回收等一体化的产业链。

再其次,加大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和基础部件的自主研发及生产。

最后,加快落实“两化融合战略”,加快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数控技术的发展正在推进装备制造发生巨大的变革,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服务化得到全面提升。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30737.437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