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夯“基础”
基础件生产滞后于整机装备制造已成为长期突出的瓶颈。我省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电机电器等零部件生产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省内配套水平仍然较低,更缺乏高端关键性零部件。整机生产厂家一直受制于人,企业效益大量流失,阻碍了我省装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主机生产需求牵引强劲,国家也出台了优惠鼓励政策,我省机械行业企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展数控机床和功能部件、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等“专、精、特、新”零部件和元器件生产;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对技术先进、研发能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做大做强;要推动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挖潜增效能力;要深化闽台、闽港交流合作活动,通过技术合作、产业转移、投资建厂等形式,发展零部件生产企业。
四、促“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产业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智能化向高智能化发展,提高传统机电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实现装备产品向高端升级的有效途径。要请专家对企业领导进行培训辅导,推动两化融合全面开展。要联合信息产业的企业主动与装备制造企业对接。
五、求“绿色”
节能环保是“十二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追求,机械工业既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装备部,自身又是耗能耗材的大户。因此在节能环保方面有着双重的责任。追求“绿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机械工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因此,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力求“绿色“。
六、拓“服务”
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增强信息、物流、技术、金融、商务等服务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走一条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上述需要全行业加以推进的六项工作中,我会将加强调研、了解情况,适时组织交流,并根据需要进行协调,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共同为全行业的进步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