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市场回暖机遇,积极承接订单
1~7月份,我国船舶企业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积极承接订单,新船成交量大幅回升。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月均成交新船订单接近500万载重吨,超过金融危机发生当年2008年月均成交量。特别是7月份单月成交船舶954万载重吨,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受集装箱及油船市场回暖的影响,7月份订单结构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大型油船、集装箱船和工程船上均有所收获,其中油船占7月份承接订单量的35%以上,有利于缓解我国手持订单偏重散货船的结构。
新船订单继续投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优势企业,1~7月份,我国45个重点监测造船企业获得的新船订单占全国新承接订单总量的89.4%。
(二)重点监测企业利润总额继续增长
1~7月,全国83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含船舶配套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3.5亿元,同比增长13.53%;完成工业增加值527.2亿元,同比增长13.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1.2亿元,同比增长14.2%;利润总额166.4亿元,同比增长24.55%。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船用配套企业接单难,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船舶市场大幅下滑的影响,船舶配套设备需求同步下降,加之国外主机厂低价向我国大量出口低速柴油机,对我国柴油机制造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企业接单困难。据我协会了解,大部分柴油机企业1-7月新接订单同比下降80%以上。目前仅少数柴油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大部分低速柴油机厂近几年生产任务均不饱满,特别是新建低速柴油机厂开工不足,产能严重闲置。与1~7月我国造船完工量增长87.4%相比,我国低速柴油机完工量仅增长了8%,相差近80个百分点。
国外船用设备企业的低价竞争引发低速柴油机价格大幅下跌,2010年初以来,大部分低速柴油机厂接单价格持续下降,柴油机企业基本处在微利和亏损边缘。此外,中速柴油机、船用曲轴、甲板机械、船用发电机等主要船用设备也面临国外设备的低价冲击,本土化装船率有下降的趋势。
(二)修船价格水平严重偏低,影响行业发展
今年以来,一些修船企业为了争夺订单采取了低价接单,致使中国修船价格水平严重偏低。据了解,目前中国修船企业在换板、除锈、特涂这三大主要工程领域的报价均接近成本价,极大的影响了修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以来造船市场低迷,许多造船企业转向修船市场,加上前几年新建的修船设施陆续投产,使得修船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二是航运市场低迷造成船东流动资金紧张,减少常规船舶修理工作量,大工程修理量业务明显下降;三是拆船市场火爆,改装船市场萎缩,造成修船市场僧多粥少。1-7月份,我国重点监测企业坞修艘数2435艘,同比上升14.8%,销售收入同比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最多的达到37%。